顾都,上川宫。上者尊也,川者神也。
中山崇山,顾都宫城象征着至高权利的宫殿便是以此而得名。
殿上武公位主座,公叔牧、傅老在其左右。
“国策论二位以代寡人审阅,可有突出之人?”武公问道。
公叔牧起身,先行礼,后禀告道:“臣下之见,仲三子、卫冄、公叔槐三人尤为突出!”
“噢?何以见得?”
“仲三子之国策,乃推行礼制,分化三教九流,明爵侯、世族、商贩、农耕……能让其各司其职,以礼乐制民……卫冄乃名家之士,以游说著称,虽其国策无高见之处,但臣下愿举荐其进入下一轮。而公孙槐则深得墨家之真谛,且其墨学有异于以往墨学之处,甚合吾意。”公叔牧说完,便把三册竹简呈上。
仲三子推行礼乐,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儒家能在西汉之后成为推行的学派,定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公叔牧会举荐他的竹简也算正常。
武公看完仲三子的竹简之后,微微点头,便让季陀传给了傅老。
傅老是武公的师傅,在武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而且傅家三代为君师,其原因就是因为傅家藏有诸多书籍。要知道在这个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书简就意味着知识,而且这个时代的书多为孤本。傅家能有藏书,可见其学识的渊博。当然还有他自身对知识的领悟和消化。
傅老在看过之后,沉默不语,似笑而非笑。提笔略有迟疑,最后还是在竹简上批注上一个山形的字样。也就是说,仲三子已经入围了。
卫冄的竹简,写得都是一些游说的方式,可以说是毫无实用,左言“名”,右言“实”,写得是晦涩难懂。不过这个卫冄是真的聪明,他没有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国策写,而是把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显现在众人的面前。游说人才本就是中山国很缺乏的人才,他这样做基本上可以保证他能进入下一轮了。(严格意义上说,卫冄并不是名家,在这个时代名家还尚未成形,这个时代的名家被称为“辩者”。学术主张也还未系统。至于“名”、“实”的探究,也只是在辩上的一些技巧。此处不必深究!)
博老接过竹简之后,更是看都没有看。直接在竹简上批注上山形文字。
当武公翻阅到公孙槐的竹简时,大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公孙槐得到了公子羽的指导,没有在【兼爱】上钻牛角尖,而是主打【非攻】和【机关术】。前面我们也有提到,【非攻】对中山国是有很多实际意义的,而且墨家最强的【墨守】是任何君王都不能拒绝的。无论是那个君王,都不会介意自家的城墙厚实一些的。
而且公孙槐还是墨家巨子的得意弟子,在墨家这是一种地位,虽然推行【兼爱】的墨家不喜以地位划分而区别对待,但是墨家有巨子,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墨家还是有地位区别的。
武公甚至有一种冲动,想让公孙槐直接任官。因为这样中山国就白捡了一份助力。
“公孙家族真是后继有人啊!”武公不禁叹道,这还没进入第二轮,公孙氏便锁定了一个不低的官位,这也不由得武公感叹。
傅老在看过公孙槐的竹简之后,竟也微微点头。批注的速度都要快了许多。
而后公叔牧又从竹简中比较看得过去的,依次呈上。
武公在看完之后,又选定了四份,其中有两份是本国地方官吏任职时的一些感悟,当然这些人当然不会是官吏本人,而是官吏的子侄之类的。
而还有两份,一份是来自于法家,是针对农耕和军制的一些见解。当然也不会是推行变法的那种激进派。还有一份则是公孙郁的,虽然公子羽和公孙郁“补课”了,但是有种越补越不济的感觉。因为公子羽那天抨击圣人之学,让公孙郁产生了自我怀疑。所以到最后公孙郁只敢写儒家治学的态度了,“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一些被公子羽肯定的观点写上去,虽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在国策而言,实在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入围者一共有十人,入围之后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有官职,至于官职的高低,还得在辩礼之后才作决定。
也就是说,现在靠着自己本事选上的一共也就七份。
按一般的常理而言,最后三份武公要打感情牌了。
权衡一些利弊,已经世家大族的利益,只要那些大族子弟,不是特别傻,不在竹简里胡言乱语,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权衡之后基本上都会入围。
当然,这种入围并不是靠自己,而是因为自己的身份。
武公正在权衡利弊,公叔牧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又呈上几册竹简,道:“国主,这是公子器和神童司马熹的竹简。公子器十三岁出国游学,身为公子能如此,已是殊为不易。其国策论虽无特别之处,但其心可嘉,国主不妨审阅一二。而司马熹年仅十岁,其国策论虽略显小儿幼稚之态,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孩童而言,已是非常人能及。司马熹也并非中山国人,其母为中山女,让其习得中山文,来参加此大典,国主更是应当嘉奖一番,若其日后学有所成,我中山国必得一大助力啊!”
武公闻言略有惊讶,道:“司马熹年仅十岁?不愧为神通之称!入围之人便加他一人。公子器年轻气盛,却可外出游学,也当得一人。此次大典有两名公子,公子器和公子羽,羽儿的国策书得如何?”武公似乎想起了什么,问道。
公叔牧似乎很不愿武公想起这个茬,然而武公还是记起来了,公叔牧自得摇头轻轻一叹。
武公宠爱公子羽这是中山国世人皆知的,公子羽干什么不好偏偏在竹简上画了几个太阳和八条爬虫。字也是写得弯弯扭扭,像是瘫卧在床的病人一样,若不仔细辨认,还真认不出是什么字来。
公叔牧也是瞥了一眼,心情顿时就浮躁了起来。根本就没忍住心中的烦躁看下去。
这是国主问起来你叫他怎么说?说是不能入眼,国主偏偏又是宠爱至极,打公子羽的脸,不是让国主难受吗?
公叔牧沉默良久,这才劝告道:“公孙家已经有了公孙槐,国主不妨看看别的世家。国主请看,这是鼓氏的族人,还有这个,这是大将易氏子弟……”
武公摆了摆手,他已经明白了公叔牧的意思。公叔牧是中山庙堂出了名的和事佬,他无非就是在提醒要注意权利制衡。
中山国的相邦之位空虚已久,等的就是今天的辩礼大典。争夺相邦之位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在庙堂之上,四宫主官都想争夺中山相邦之位。
这四宫主官指的是外四宫,因为内四宫必须是由公族德高望重的长老来担当,而且是世袭,自然就没有争夺相邦之位之说。再看外四宫,正奎宫公叔伯代表的公族,执帛宫公孙焦代表的公孙氏,昭宗宫卫中代表的卫氏,以及大将(匠)宫的易氏。
从这个入围的人选上看,大将宫的易氏已经率先出局了,而正奎宫的公族,有仲三子和公子器,公孙家族有公孙槐和公孙郁,卫家有卫冄。
而且公孙槐凭借自己的本事压两家一头,这是无可厚非的。若是公子羽被国主以亲疏入围,入围人选中微妙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一旦公孙家族在这次辩礼大典中大获全胜,争夺相邦就多了几分胜算。庙堂里的正奎宫和执帛宫平衡被打破,矛盾就会被激化。
作为帮助君王维持权利制衡的公叔牧,是最不希望看到这一点的。
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下,公叔牧是不建议公子羽入围的。除非他有公孙槐那样的大能,能给中山国带来巨大的作用。
当然,在公叔牧看来,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连字都写不好的人,会有大才,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可惜公叔牧还是低估了公子羽在国君心中的地位。
“羽儿如今也快到弱冠之年了!羽儿不成一事,有失公子之风。羽儿自幼聪慧,虽不好学,但也是可塑之人。”武公直接无视公叔牧的提醒,直接拍案道。
公叔牧也很是无奈,但是作为庙堂和事佬的他,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公子羽而不能维持平衡?只不过那样会有些麻烦而已。
公叔牧把公子羽的竹简奉上,摇头道:“国主还是不要打开为好!”
武公瞥了公叔牧一眼,显然他是知道那天写国策论发生的事情。
他当然不会看,一向沉稳的公叔牧都被这册竹简气得皱眉摔简,不用想也知道,公子羽这份竹简定然是糟糕至极。
到了现在,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内容并不重要。
武公想的还是让公子羽早已回顾都,一是因为他对公子羽的想念,二则是他对公子羽研究出来的那个“五味帝皇丸”很是挂念。
偏偏他还不能召公子羽回顾都,公子羽当初是犯了大错,他亲点头的惩罚。若是因为这些原因而让公子羽会顾都,那岂不是太轻巧了?
灭国之言,这种诅咒性的言论,在中山国乃是大忌。
开此先例,灭国之言,恐怕会越演越烈。所以让公子羽入围,便成了两全其美之策。
“十人已选定,傅老开始排名吧!”武公对傅老道。
这个排名可是很有重要的,这决定了明日辩礼之时的先后顺序,排名最后者发起“进攻”,而排名最前者,则会等到最后才接受“挑战”。
傅老点了点头,季陀把十册竹简摊开,放在傅老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