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从《红楼梦》稿本的情况完全可以看出,原来有个很简单的本子,这里高鹗也好,程伟元也好,应该说整理这个东西是有功劳。
特别是高鹗,因为后面四十回不齐,有些过于简单,有些还有矛盾,所以他要补写好多回,补写好多情节,而且修改了很多情节,这样变成了现在的一百二十回,因此许多人觉得它这个还是基本上算是比较可信的。
当然还有别的材料,因为在这个书整理出来之前已经有人提到一百二十回本,有些在序言里已经提到。
而且特别是在甲戌本里面对上面八十回的修改,都可以看出它是在凑合后面的情景,后面有矛盾的地方它都删掉了,这都是在程伟元要高鹗来做这件事之前。
还有就是从文章本身来看,这个文章里面没有曹雪芹写的一个字,而这里面写的脂砚斋评语里提到的后面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没有一处能够完全合得起来,可见这个是另外一个人写的。
而写得最大的不同,在今天只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原来的构思是一个大悲剧,它的结尾就是《红楼梦》曲子的最后“飞袅骨头岭”,各种各样不同的悲惨命运,所以叫薄命司。
同时宝黛的悲剧当然是其中的中心,这样组成一个大悲剧,最后落得一片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原来的构思。
只不过现在把这个悲剧的性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婚姻不自由的悲剧,宝黛悲剧,宝黛拆散了。
这个悲剧的范围缩小了,性质也有改变,实际上婚姻问题不一定同家庭的没落有关系。但是没有后四十回,这个书现在也流传不了那么广。
至于宝、黛、钗三人的话,可以引用著名红学家张庆善老先生的一些言论,老先生觉得《红楼梦》当中有四个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还有一个王熙凤。
因为要想真正认识和了解《红楼梦》,就必须得先了解认识这些人物。
比如贾宝玉,如果说你不了解贾宝玉,你就无法了解《红楼梦》当化内涵,很深刻的思想内容。
同样,林黛玉这个人物怎么理解,薛宝钗这个人物怎么理解,宝、黛、钗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些很关键性的问题。
张老先生个人感觉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身上确实体现一种和过去很长很长历史时代当中的人物很不相同的一些东西。
如果说你仅仅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把贾宝玉就看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子哥——薛宝钗给他起个外号叫“富贵闲人”,有钱有闲,这不是理解贾宝玉的一个真正内容的东西。
在他身上既有公子哥的一些东西,也有和当时的时代很不相同的一些新的思想。
比如说,他对自由的向往,他对科举制度的一些批评,他在爱情上的一些积极的内容,这些在《红楼梦》当中不是通过口号、通过理论来表现的,而是通过他的很平常很生活化的东西表现出来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贾宝玉和小丫鬟的关系,他从来没有瞧不起小丫鬟,尽管他是主子。
当然不能说贾宝玉身上一点主子的思想都没有,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表现出一种平等的思想,一种对人的尊敬、尊重。
这种东西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能是很平常的,但是把它放在《红楼梦》人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它表现出的思想的进步性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了。
除此之外,贾宝玉对很多生活问题的看法,比如说,在他那个时代,像这种公子哥,他的最重要的出路就是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就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去当官。
包括他的家族也对他寄予这么大的希望。
可是恰恰他特别不喜欢家里给他安排的这种生活道路。
当然这个不要理解成咱们今天的孩子不鼓励他读书,这和贾宝玉那个时代所反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体现出一种什么东西呢,他对自己积极人生的一种追求,他对一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他不希望按照家族期望的要求,走那种做官的道路。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贾宝玉不爱读他父母和老师规定的书,说贾宝玉就没有学问了,不是的。
贾宝玉是很聪明的,他读了很多书,他的诗写得尽管不如薛宝钗和林黛玉,但写得也是蛮不错的。
而且他的知识面也很宽。
所以我觉得,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要理解这些人物,要理解这些人物所表现出的思想在当时是不是有他的进步性,以及当时的东西对我们中国封建传统的东西有那些是批判的。
这可以说是我们阅读《红楼梦》、阅读这些人物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此外李希凡先生也说贾宝玉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曹雪芹理想的人物。
我们说他是叛逆者,或者说觉醒者。鲁迅对他有一个评价,叫做“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而已。”
这评价可以说很高了,就是他实际上是一个觉醒者,他对那个社会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尽管他是一个贵族子弟,他对他父亲给他安排的道路一直是在抗拒,我们知道最后酿成了一个不肖种挨打的那么一个局面。
而且贾政就说过,如果再不教育他就酿成他将来要弑父弑君。
也就是说他是看到了贾宝玉身上这种叛逆思想。
当然,《红楼梦》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它不止写了这些年轻人不自由的生活,他们的悲剧命运,它还写了宝、黛的爱情。
应该说,在文学上的成就来讲都是典型人物,都反映了那个时代。
但是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至于有分歧的地方,可能是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人物身上会有分歧,会有不同意见。
因为李希凡先生认为,在那个时候,应该说他是反对歧视妇女的。
在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身上,曹雪芹是体现了很多的理想,也概括了他自己的生活,应该说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而张先生的看法和他是一样的,因为贾宝玉不是一个古来就有的人物,他是一个新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新的思想,他这种启蒙的思想具有民主政治色彩。
从刚才张庆善先生讲从他对丫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当然也反映出曹雪芹对丫鬟的态度。
曹雪芹写了很多丫鬟,这些丫鬟没有一个跟小姐不能相比的,性格都非常之丰满、突出、鲜明、可爱,他是把她们当做人来写的,没有当做奴才、当做奴隶来写,这是曹雪芹的思想。
就是贾宝玉对她们也是这种思想。他
有一个比喻,“年轻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的是泥做的骨肉”,但是女儿只要一嫁人就变了,就变成鱼眼珠子了。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女儿要清爽可人,就永远不要嫁人了。
可李希凡确认为倒也不是,因为它这里边也包含着社会因素在里边。
就是因为嫁人以后,她就受了男人的熏陶。
实际上一嫁人以后,她受这个社会的影响比较多。
他的这些看法,我们离开历史解释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他的看法的确也有合理性的。
也有人认为贾宝玉也不像有的学者讲的少不更事,在《红楼梦》的许多情节当中,他也表现出一种处世很老到的一种哲学。
在另一位红学家孙玉明先生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年龄忽大忽小,这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我觉得是作者为了表述自己的理想,为了情节的发展而故意回避的。
当他谈大小事、聚会,包括喝酒什么的,这个时候人要大一些,要不说不出那么高深的见解。
但是要是把他写得太大呢,那个时代那种家庭,贾宝玉又失去了在内帷厮混的资格,岁数大了男女要避嫌的,他有的地方就故意回避。
好多红学家都发现这个问题,有一个大宝玉和一个小宝玉。
有一个清宝玉,就是一个很清纯很可爱的宝玉,还有一个浊宝玉。
关于贾宝玉对女儿的态度,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警幻在太虚幻境有关淫的话语,她有这样一句话,说贾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然后她提出他是“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那么就是说贾宝玉对女儿的意-淫和圣爱,这样一种关系,专家们怎么来分析,这个界限怎么来分,这个意-淫怎么来界定。
在张庆善:老先生看来,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有个前提。
意-淫的提出,是针对皮肤烂-淫提出来的。
要知道曹雪芹在设计和创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他用了这么一个很新鲜的词,叫意-淫。
脂砚斋说意-淫是一种体贴的工夫,或者说体现了一种博爱,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向往等等,怎么解释都可以。
老先生觉得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到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当中具体的所作所为。
比如刚讲到意-淫,它起到一种很美好的精神状态,意-淫在贾宝玉身上体现了一种非常纯洁的爱,一种很率真的爱。
所以说,你从他对女孩子的态度上不会想到皮肤烂-淫,他在女孩子身上是纯洁的,但是也是有缺点的。
比如说,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绝对是缺点,爱情是最自私的,所以林黛玉在这方面是非常在意的。
贾宝玉在这些问题上既表现出一种很高的境界,同时又不能否认他身上有些弱点,包括意-淫也是这样。
而且李希凡先生说脂砚斋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黛玉她是把情都用在她自己心爱的人的身上,而贾宝玉呢,并不是他所爱的人他也一样用情。
这就是鲁迅讲的博爱的审美情况了。
包括这些小丫鬟、小戏子,他也都是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对待她们。
我们现在时髦的语言叫纯情,一个就是叫做“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对照的写法,前面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写花袭人怎么劝他要听老爷的话,要上学、要志仕、要做人,一大套话。
写完了这个下半截就是他到林黛玉那儿去,两个人躺在那儿,说着闲话。
他为了给林黛玉解困就讲老鼠的故事。
老实说,这种爱情的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这完全是纯情的,绝对不会让人联想到任何其他的事情。
所以贾宝玉这个情不情,就是他把情用在并不是男女这方面的情,就是有一种爱的心怀在里边。这种在我们的文艺史上,就是一种初期的人文精神觉醒的一种表现。
所以这里所说的所谓的意-淫,实际上还是按照脂评里的解释。
当然了,说完了宝玉,下面咱们接着来说说黛玉和宝钗。
从性格对比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有一些什么不同的地方,俞平伯先生不是有一个“钗黛合一”说嘛,这在张庆善老先生看来,从《红楼梦》产生以来,你是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就成了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人物的时候,确实是对这些女孩子倾注了他全部的同情。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他还是掌握不同的分寸。
他对林黛玉这个形象批判的也很多,比如小性子、爱哭,有的时候太尖酸刻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对薛宝钗批评的还多。
但是,他对薛宝钗的批评和对林黛玉的批评是很不同的,有的地方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
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目当中林黛玉更艺术化,或者用我的话讲,她更有诗人的那种感觉。
而薛宝钗更世俗化,也可以说好听点更生活化。
但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批评,却觉得不能和林黛玉一样看。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情节“宝钗扑蝶”,有一种观点认为薛宝钗在扑蝶的时候想陷害林黛玉,这个观点老先生是不同意的。
因为薛宝钗去扑一个蝴蝶,正好碰到两个小丫鬟在讲话,她怕人家发现她在偷听两个小丫鬟的话,这个时候她第一感觉要保护自己,那么她张口把林黛玉的名字叫出来了。
这个情景看起来很简单,你要说薛宝钗想成心害林黛玉,那绝对是不正确的,不符合事实。
但是你说薛宝钗一点问题没有,也不对,她在保护自己的时候把别人给卖掉了,客观上起到了嫁祸于人的作用,但是主观上她未必这么想,她可能是下意识的。
这里面反映出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把薛宝钗写得城府很深,什么事情都显得特别有主意。
所以老先生觉得在这一方面,作者把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还是做了一个不小的区别。
因此我们在理解《红楼梦》这些人物的时候,恐怕不能不考虑到作者这种态度。
……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