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马文升拂袖而去的时候,赶到内阁的其他官员却发现这个时候朝廷中枢的内阁居然关门。看着文华殿紧紧关闭的大门,让这群听到消息赶来的官员十分的不解。一众官员看到内阁如此的反常,内心更是十分的疑惑,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马大人回来了,他去乾清宫回来了。”
一众官员看到马文升从远处走来,立即迎了上去。
“马大人怎么样?可否见到皇上了?太子此刻真的在坤宁宫中?那情形真的很危险?”说话的是一位姓刘的御史,是成化末年的进士因为写了一手好八股而闻名于京师,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政治智慧确实欠缺了一些。
看到这么多同僚,马文升的脸色才稍稍好看了一些:“诸位大人,马某无能,没能见到皇上。不过太子殿下这会儿身临险境倒是事实。”
这话一出,满堂喧哗。
“这可怎么是好?”
“太子殿下乃大明国本,不能处于这样的危险境地,万一有个什么差错,那就是我们这群做臣子的无能啊。”
“胡大人这话说得对,太子殿下的安危身系国家社稷,可不是儿戏。不过这事儿闹得这么打为何不见内阁的诸位大人呢?”
“哼!内阁!你看看这会儿关着的大门还不明白吗?那几个老东西这会儿指不定在哪里躲清闲了。”
马文升看着这群情激奋的样子话也是越来越离谱只得摆摆手:“诸位先冷静冷静,内阁的诸位大人必定有着自己的难处。现在皇上也不愿意见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我们怕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对,马大人的这话说得在理。哪怕是今天跪死在午门,我等也要将太子请出坤宁宫。”
“对,就算内阁不管这件事,就算皇上不见我等,我们也要将为人臣子的本分进行到底。”
马文升看到这场面点了点:“诸位,大家回去准备好了,我们拿上奏疏去午门吧。”
“轰隆隆”一声雷鸣响彻天际伴随的着春天的雷雨,干燥的皇宫地面渐渐地湿了。百官的呼声从午门传来:“臣等泣血拜上,太子乃大明国本,社稷副君。今内阁无教,太子身临险境,于国于家皆无益处,臣等恳请圣上救太子于水火之中。”
这声音伴随着轰隆隆的雷鸣传进了可此刻的大明宫中。传进了文华殿的内阁诸臣耳中,传进了乾清宫正在看着自己昏迷皇后的皇帝耳中,传进了坤宁宫中满头大汗的太子耳中。
朱佑樘叹了一口向着外面招了招手,刘顺立马跑了过来:“皇爷,有什么吩咐?”
朱佑樘在刘顺耳边说了几句,刘顺满脸疑惑,但是看着朱佑樘那坚定的眼神并不敢多问:“遵旨。”
而后刘顺就跑出门去了。
午门之前,进谏的百官嗓子都喊哑了。这个时候刘顺领着一群太监出来。马文升见刘顺出来,急忙从地上爬起来向前向刘顺问道:“刘公公,怎么样皇上可有什么旨意?”
刘顺向着马文升行了一礼,向着在场的百官喝到:“有旨意。”
听到这个声音,百官立马安静了下来:“臣等恭请圣旨。”
刘顺:“朕心甚慰”
百官:“臣等谢恩”
刘顺:“诸位大人还请回吧。”
马文升:“刘公公,太子殿下出了坤宁宫呢?”
刘顺:“小爷还在坤宁宫中。”
马文升:“那我等还是不回去吧,我们今天就是要在这跪倒皇上把太子殿下请出坤宁宫。”
刘顺听到这话,忍不住大喝:“大胆!!!”
在场的官员却是不理刘顺的这声大喝,继续说道:“臣等泣血拜上,太子乃大明国本,社稷副君。今内阁无教,太子身临险境,于国于家皆无益处,臣等恳请圣上救太子于水火之中。”
看着这群固执的人,刘顺摇了摇头。他就知道今天的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善了,还好今天出门时候的皇上准备了二号方案,不然他怕是不好交代。他向后面跟随的太监挥了挥手,一群太监从后面的大门里排成两列走了出来。左边的太监手里拿着一件棉袄和头巾,右边的太监手里拿着一把雨伞。
每个冒雨跪在地上的官员这会儿左右两边都站着一个太监,一个太监替他们擦干身上的雨水又把棉袄替他们换上。这个时候又有一队宫女每人手里端着一碗姜汤,站在了百官面前。
正当有官员准备问刘顺这样做的含义的时候,刘顺开口:“诸位大人,有上谕。”
百官:“臣等接旨。”
刘顺:“列为臣工公忠体国,朕心甚慰。尔等若不愿离去,今赐尔等雨伞一把,棉衣一见,姜汤一碗。”
坐在下面的百官面面相觑。这个时候刘顺轻咳一声“咳咳”
百官:“臣等叩谢圣恩。”
刘顺:“诸位大人既然不愿意离去,那么就把姜汤喝了,穿上棉袄,继续喊吧,咱家就在这里等着诸位大人离开。”
百官看到眼前的事情哭笑不得:自古午门进谏,无非就是从生死场上过一场。遇到残暴点的君主都能在午门外仗打百官,遇到仁慈点的君主也就是充耳不闻罢了又或者是被迫向百官低头承认错误。可是这又送衣服又送姜汤但就是死活不答应的君主却是亘古未有啊。
不过这会儿跪谏的百官好歹有点职业精神,对于喝了姜汤又继续扯开嗓子吼道:“臣等泣血拜上,太子乃大明国本,社稷副君。今内阁无教,太子身临险境,于国于家皆无益处,臣等恳请圣上救太子于水火之中。”
不过自从这次午门跪谏之后大明朝的后继之君发现了他们的老祖宗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另类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恩施。无论你怎么劝,我就是不改。你劝得越多,我就赏得越多,反正就是一句话:“朕就是不改。”孝庙皇帝发明的这种恩施的办法有效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并且保住了在君臣斗争之中皇族的颜面以及君王的威严英明。被后世之君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