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虽有神童之名,但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除了一身见识和对于格物的造诣之外,并无经天纬地之才。
殿试考的的是国策,是能够直接影响皇帝的想法的,也是有可能成为以后正式颁布的政策的,所以这文章绝对不能胡乱拼凑。不但如此,还要完全符合彼时的一些基本情况。否则就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空想了。
当然,关于治国来说,圣人之言已经说得够多了。从大的方向上来说,一般也就三个方面,分别是取士、富民、强兵。方向基本上是个读书人都知道,但是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实现,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即便说清了,实施起来其中亦有不少的弯弯道道,有时候更是困难重重。
杨辉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三个方面,都说大宋积贫积弱,实际上在杨辉看来,并不准确。
首先,从这个时代的最高掌权者皇帝来说,自太祖起,经真宗、仁宗、神宗、英宗等六位皇帝,或许小节上有亏,但大义之上来说,总体都是正面的。诸如仁宗,启用范仲淹等大臣,施庆历新政,到王安石的变法,都是发现了国内的积弊之症所行的改革措施。能够锐意改革,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内心来说,都是好的,总比任凭大宋这棵参天巨树腐烂要好得多。
其次,关于朝廷的重臣,或有贪污腐化之流,但是这种情况,哪一个朝代没有?即便是以吏治清明著称的现代来说,也不缺这样的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了,更遑论还出了不少名臣良将。
这还仅仅只是一两个方面,再说一直被后世诟病的重文抑武,这样的情况出现,自然有其原因之所在,也并非凭空臆测就做出的决策。
不管是军事、政治,抑或是文化,大宋都不差,但为何会造成国家的灭亡?
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杨辉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以至于现在的殿试,其根本也是要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还需要给出对策。
即便杨辉有着现代的见识,在他看来,依然是一道很难的题。
案上墨香盈鼻,杨辉正襟危坐,待得脑中的所有能想到的对策变得清晰无比,理顺了缘由因果,这才正式下笔,一个个精致小楷在笔尖颤动之下,仿佛一条清澈溪流,涓涓而出。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造就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集英殿宽敞宏亮,参加殿试的人数以百计,坐在上方的赵煦目光如炬,不时的看着下方众多学子,见许多人不时皱眉沉思,不时嘴角浅笑,心中叹道:希望这一次能够出现济世之才吧。猛地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之前看到的那份省试试卷。
朝着内伺招了招手,内伺躬身上前:”官家。“
赵煦轻声道:“让蔡爱卿进来。”
不多时,内伺引着蔡京进来,赵煦看了看他,道:“当日省试会元杨辉,是哪一位?”
蔡京在殿中看了一番,将杨辉所在的位置指了指。赵煦顺着方向看过去,就见到杨辉正低头奋笔疾书,不由微微颔首。
这个小插曲杨辉自然没有注意,他此时的卷子上已经写了不下千言,这还只是说的取士立学一项,并且还不算太具体。
相比于其他考生的殚精竭虑、挠头抓脑来说,杨辉现在简直就是思绪奔涌,感觉前所未有的舒畅。
将取士写完之后,他顿了一下,感觉照此下去,富民强兵两项恐怕要写得更多。虽说殿试策问不限字数,但总体时间是有限的,总不能到时候大家都交卷了,把皇帝晾在那里等自己最后一个写完吧。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于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天下万世归其手,然外无信臣精兵以制其内、赵高一儒遂把持大柄、玩孺子于股掌之上、令天下禁声。至魏文帝行侵削诸侯、辅监国巡查之法,然此祸亦循环未解。正所谓防一害必有一害新生,当知天下大势之所趋、行因时制变之法,方能庶天下而久安长治、无倾覆之忧。“
既然知道了皇帝出题的大致目的,杨辉当然会朝着这方面去写,先是分析了一番之前朝代的症结所在,其后又归纳出政策需因地制宜,随时而变,无不变之法的道理。
当然,这些都是大道理,廷对策论,还需要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比如你说需要改革,那到底该如何改,这才是皇帝真正所看重的东西。
“然此根本之所在,实为人未得其所,未安其份。重文轻武以至士兵地位底下,奉养微薄,自不愿卖力作战,将校虽有改观,然有受受文官排挤之嫌,长此以往,难免积蓄怨气。“
他洋洋洒洒,痛陈利弊,一发不可收拾,单单只是军事一项,就洋洋洒洒写了不下两千余字。对于具体的解决办法,无非就是改变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
杨辉在其中所列举的问题,其实相当尖锐,但是提出的解决办法,却又比较温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若是中了状元,文章铁定会传扬出去,彼时早就已形成了文武对立的局势,若是太过激进,只会适得其反。到时候自己两边不讨好,左右不是人,这种情况他可不愿意看到。
如果详细写起来,实在太过复杂,所以他只是提了几点建议出来,诸如建立专门的类似现代军校的学堂,培养士官,行募兵制等等。
取士、强兵写完之后,他看了看,感觉还算比较满意,又开始写起富民来。
要知道大宋商业发达,但是赋税徭役很重,典型的属于国富民穷,这样的形势只能说是因噎废食,试问你朝廷即便再富有,百姓手无余粮,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有何用?百姓不富,用什么去消费,钱财货物如何流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法子,前期或许还能够支撑,但是越到后期,只会拖累整个社会发展。
又是几千字写完,杨辉看了看,场中还未交卷的仅有四人而已,长舒了一口气,提笔在结尾处写道: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曰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曰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惶恐---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