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史上第二个穿越者阅读 > 第七十五章 格物兴国论

底色 字色 字号

史上第二个穿越者:第七十五章 格物兴国论

    “老夫也正疑惑,此人名不见经传,却在省试之上力压胡安国和毕渐二人,夺得头筹,莫不是哪位新进士子第一次参考不成?”周员外摸了摸鼻子,忍不住说道。

    “这也说不太准,如今朝廷开科取士,我大宋俊才齐聚,这杨会元能够一举夺魁,想来并非无名之辈。或许是我等太过孤陋寡闻了而已吧。”

    “你们在这胡乱猜测有什么意思?难不CD是打的过来招女婿的主意不成?杨会元的名字咱们这么多人都未曾听说,不会是搞错了吧?”

    “这,怎么可能?可是经过了知贡举和礼部审核之后才发文出来的,如何会错。“

    这边几人的争论传到了杨辉的耳中,他不由愣了一下,照说省试的会元,基本上也都是素有才名之人,而这么多豪门大贾都没有听说过,这就有些奇怪了。

    他抬头又一次看了看那第一名的名字,心中也不由得起了疑惑,难道说省试之上,还真有把名字搞错的情况出现?

    宋朝的科考是比较严格的,自从确定了省试,朝廷就会安排所有的监考官直接住到贡院,世人称为锁院。为的就是防止知贡举与参试举人相勾结徇私。考试完毕的试卷还会被糊名,也就是把姓名、籍贯全部密封起来。后面更有专门的誊录院,大批吏役抄卷,再送给阅卷官评卷,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尽可能的保证科考的公平公正性,在杨辉看来,这样的制度,已经算是比较完备的了。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省试榜文放出来,上面的名字之所以写错,亦跟这些步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是让他知道了,恐怕觉得这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但偏偏就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时间回到两天之前。

    汴京贡院,灯火通明,几十个吏役没日没夜的将这一次应试考生的试卷誊写完毕之后,所有的试卷都已经汇集到了这里。

    这评卷工作,也是分了三步的。第一步是初评,也就是将考生答卷封弥、誊录后,送初考官评定等次。第二步是复评,需要将考卷的初评意见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次。第三步,由编排官审查初考、覆考意见的异同,如果意见一样,即按此定等;如果意见各异,则将考卷封弥后再送另一位考官评卷,采用意见重合的等次;假如三次评出来的等次各异,则采用最接近三评的那一个等次。

    这样的评定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性。作为这一次的知贡举,蔡京亦在堂中评卷,不过能够送到他这里来的,基本上已经相当于最后的审核了。

    当他翻到杨辉试卷的时候,他忍不住愣了一下,由于名字都是被遮盖起来的,他并不知道试卷到底是谁的。但是前面的初评和复评都将这试卷作为了第一等,他还是需要看一下的。

    如今他是翰林学士,省试的第一名那可是会元,前途无量,以后也少不得要打交道,当然会格外注意一些。

    前面的试本经和诗都没问题,策论也没什么问题,唯独这赋,有些奇怪。

    他手中拿着试卷,朝着下方呈送试卷的复评官问道:“这一份试卷,如何判定的?”

    “回禀大人,下官正要说起此事。”堂下的复评官行礼,道:“此人前面的本经算得上中规中矩,无甚出奇之处。诗一道上紧贴题意,颇有东坡之风,算得上佳,至于后面的策论,几可成文采飞扬,有大家风范。唯独......唯独......“

    他有些吞吞吐吐,被几人推出来跟知贡举蔡大人说这事儿,心中还有些不安。

    “唯独这赋一道,却是远远偏离了题意对吧。”蔡京笑了笑,看向他,嘴里接道。

    拿起杨辉的卷子,蔡京口中念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想必此子心中自有浩然正气,方能作此诗出来,都说以文观人,文乃人之精气神所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没想到他竟然在省试之上,做出这样一首诗出来。“

    而后,他轻叹了一口气,想到自己以前读书时候,心中所想,何尝不是辅佐圣上,尽职尽责,遵圣人之言,行圣人之事。只是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还是太过单纯天真了一些。

    思绪回过来,他沉声道:”从其他文章来看,让此子作会元,也算是实至名归,只是这赋一道,若是让其他考生知道,恐怕老夫可就要被人喊着徇私舞弊了。”

    复评官来的目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才要知贡举蔡京来决定。这诗自然是好,但对于题意来说,实在不符,若是传扬开去,指不定其他士子如何说,但他们又实在不想错过此人,这才如此决定。

    蔡京想了想,道:“此事老夫还得禀报皇上才行。”

    如此一来,杨辉这份试卷竟是阴差阳错的就到了大宋皇帝赵煦的龙案之上。

    赵煦如今不过十七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自从亲政以来,无时无刻不想着重现祖上荣光。满怀着这样的理想,他雷霆万钧般的出手了。先是召回了昔日父亲最为得力的干将章惇,任命其为大宋宰相,全面主持变法大业,王安石的新法被全面恢复,但是他还是有着自己的考量。比其父更加的理性,关于一些新法的政策,也做了修正。

    这样的一个皇帝,在古代来说,实际上已经算得上是明君了。但是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即便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他,有时候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最主要的,就是缺少真正的人才。任凭谁事事亲力亲为,也会觉得头疼。

    当内侍拿了一大摞奏折摆放在龙案之上的时候,赵煦随口问道:“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

    “启禀皇上,这次省试的知贡举蔡京蔡大人差人送来了一份考生的试卷,说是有些奇怪,一定要让皇上您亲自阅卷才行。“

    “这个蔡京,难道说一个省试都搞不定了吗?”皇帝有些不满,不过说归说,还是将那一份摆在最上面的试卷拿了起来。

    他最先看的,并不是诗词,也不是论本经,而是杨辉做的策论。

    这一次的省试,他也知道其中夹杂了新旧两党的一些斗争,并不单纯,否则也不会重新考诗赋了,但是没办法,要平衡,要考虑的也多,这些小事他自然不会太过在意。

    策论乃是对朝廷一些政策的应对说辞评论,是他最为关心的,在他看来,也只有策论,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的有才华。

    他看得很快,内伺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注意到年轻皇帝的脸上,起了变化。

    时而紧锁眉头,时而沉思,时而皱眉。这到底是这样的一份试卷?竟然让皇上变得如此?

    看完了策论,赵煦一言不发,忍不住又去翻看了前面的试本经,诗赋。

    “嗯?这是赋?“他眉头一挑,“咦。”

    ”皇上,可是觉得有些不妥?“内伺在一旁出言问道。

    赵煦并未回答,呈送上来的试卷自然不必糊名,上面考生的姓名清晰可见。

    “好。”赵煦将试卷重重的往龙案上一拍,面带喜色。

    “此子当得此次省试的会元,不,就凭这策论和这《正气歌》,朕就能直接封其为状元。

    “你去告诉蔡京,此子乃状元之才,这会元之名,非他莫属。”赵煦朝着内伺吩咐道。

    “好一篇《正气歌》,好一篇《格物兴国论》”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