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都市言情 > 工科生的华娱阅读 > 第三十一章:实验准备

底色 字色 字号

工科生的华娱:第三十一章:实验准备

    事实证明,随机的撕扯过程是可能发生奇迹的,王旭终于在撕了快一个礼拜的之后找到了那个他感觉最可能的样品。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保存好样品,一路火花带闪电地去找闫教授。虽然自动化系没有电镜,但是最好还是通过闫教授,单一路径简化操作,可以避免各种麻烦。

    王旭是这么想的,闫教授那边也差不多。之前系里紧急开了个会,讨论对于王旭该怎么处理。闫教授的意见当然是最重要的,毕竟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闫教授负责的。

    闫教授的意见非常简单,那就是放养,这样的学生根本不是什么规规矩矩能够束缚的,任何对他的指派都是对他的限制,不如干脆地让他瞎折腾,名义上给足,荣誉上给够。

    这样的学生早熟,而且成熟,心中自有丘壑,放手反而是最大的羁绊,你给他一份自由,这种人自己就能折腾出一番天地。

    王旭的想法同样很简单,学校和社会差不多,作为其中一员,你得先找个娘家人。如果娘家人不错,那就别乱换,之后无非人情往来。

    你看现在自动化系对自己那就是亲儿子待遇,材料系也一样,只是晚了一步,却干什么都得拉着自动化系。

    不过材料系的好处更是实打实,单晶铜世界一流的成果那是材料系响当当的东西,今年申请科学进步奖是必然的。

    新企业项目的收益更是实打实的,后续研究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工业化生产的各种技术参数还需要根据王旭给定的参数范围进行划分,多级别的产品才是市场利器,哪怕其实成本差不多。

    给娘家带来好处了,娘家自然也要投桃报李。今天闫教授就有着这样的想法,单晶铜的项目本来没自动化系什么事的。但是看着王旭的面子,生生就给了两个点的股份。虽然还有自动化设备的研制,但那是事儿吗。

    水木的教授可不清高,这是实打实的好处,不拿岂不是傻。但是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王旭,那就不能随随便便地等闲处之,包括牵线搭桥的闫教授自身都会因此获得莫大的好处。

    王旭赶到办公室的时候,闫教授正笑眯眯地等着他,今天闫教授刚到办公室早早地就接到电话,王旭说他要来,打算申请扫描电镜的使用了。

    表格早就递上去了,时间却一直没确定,今天就是来确定时间的。扫描电镜水木好几個系都有,不过材料系的比较方便,自然近水楼台。

    上次边教授过来的时候就商量好了,这次会出一个凝聚态的副教授挂名指导,一个他前年收的博士做助手,配置不可谓不高。

    王旭说搞的膜材料,其实边教授是一头雾水的。但鉴于以往王旭的表现,边教授直接干脆给予了他权限下的最高配置,谁知道这个小子的突发奇想又能整出点啥。

    副教授姓段,叫段玉,这名字没少被同僚们调笑,可段教授已经四十多了,和边教授差不多,也是留美归来的,凝聚态方面有些建树,但成就也就一般般。

    段教授本科不是水木的,而是隔壁物理系的,后来出国留学,回来后却来了水木。其实这样的人挺多的,大学是很忌讳近亲繁殖的。

    一般大学的留校指标都很有限,主要就是因为害怕形成所谓的学阀。只不过由于华夏前些年的学术断层太过厉害,导致很多学校不得不留校了大量的学生,这其实也是后来各高校学阀盛行的一个原因。

    所以,在学术上,有时候一个错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买单,甚至都不见得能够解脱得出来。

    段教授是搞凝聚态的,不过新兴的材料专业需要这方面的血液,于是水木就引进了这么个人才。问题是,以前水木的材料系这方面的储备是不够的,无论设备还是人才。

    而且这个年月经费上也是真的不富裕,这让段教授建立凝聚态研究室的设想有点举步维艰。扫描电镜就是段教授一力主张引进的,价值几百万的设备,光审批就花了一年,直到今年年初才真正得以落地,目前整个系里就他一个能把这东西玩溜的。

    王旭这是赶上头汤了,不过他也不虚,他手上的东西如果能够证实,那么这个凝聚态实验室的建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

    闫教授,边教授,段教授,博士生张宏宇还有王旭,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起商议实验的问题。

    这一回,王旭真的准备很充分,除了带来的样品,还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实验申请,扫描电镜是大型设备,在这个年月尤其是。

    于是王旭详细地把实验申请报告写了出来,也仔细阐述了这样做的目的,寻找一种可能存在的二维材料。如果是像上次单晶铜那样的东西,王旭肯定越少人知道步骤越好。

    但像石墨烯这种东西,理论的价值远大于应用的价值,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是这样的。

    这份报告也就是王旭写的,前面的单晶铜给予了材料系各位教授们足够的震撼,否则就光这么一份报告就能被批得狗血淋头。

    即便是王旭,段教授也觉得就是王旭的异想天开,因为他的试验样品的获取实在太过儿戏,撕胶带,还能不能更草率一点。

    想法当然是成立的,既然石墨是分片的结构,而且一直也没有结论这种片状的极限厚度是什么,那么有没有可能最后薄到只有一层原子,也就是所谓的二维材料。

    结论当然是可能的,却又觉得太过荒谬,这么简单的实验方法,世界上无数的科学家,就没人用过?就没人查过?但细思下去,却又好像还真没在任何的科研论文看到这方面的研究。

    既然是新的领域,那么就值得探讨,闫教授直接就确定了项目的成立,然后段教授负责设计扫描电镜的拍摄流程和参数,确定成果需要的影像特征等等关键指标。

    张学长则去查资料,确定真的没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这东西光凭记忆是不行的,还是得多查一下,千万别弄个人家已经做过了的。

    这些东西都是最后论文中需要的内容,自然不用王旭操心,让渡出去荣誉其实也是一种妥协,没人逼王旭,但王旭也不想把这一切,什么都攥在手里。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