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大明崇祯:朕不做亡国之君阅读 > 第六十七章 王朝寿命的本质

底色 字色 字号

大明崇祯:朕不做亡国之君:第六十七章 王朝寿命的本质

    袁崇焕有大过,但对大明也算有功的。

    袁崇焕在辽东也确实给建奴造成了一些威胁。

    比如皇太极多次写信给袁崇焕,而且这些信件还暴露了。

    这是明显的离间计。

    而建奴入关,袁崇焕也带兵入关与建奴死战,只是麾下军头们不给力。

    祖大寿甚至见赵率教率领七千骑兵全军覆没后,望风而逃。

    袁崇焕也带着残兵在京师城下与建奴死战。

    袁崇焕其实是孙承宗的学生,有孙承宗在上面压着,或许表现会比历史上稍微好一些吧。

    反正,朱由检也不期望现在的辽东军队能够剿灭建奴。

    只需要他们暂时稳住局势,同时给予建奴一些牵制即可。

    最后,朱由检给孙承宗划拨了三百万两银子作为赴任大礼包。

    这三百万两银子包括了给予蓟辽包括登州等地半年半饷的军饷补发,以及一个月半饷的军费准备。

    同时也包含了孙承宗要推行的大凌河城修建初始资金。

    当然,这次的三百万两军费就不再是从朱由检的内帑中划拨了。

    而是从国库中的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军费专款中划拨。

    至于标营,朱由检只是名义上给了孙承宗三千标营,并没有让他去京营中挑选。

    前面经过孙传庭、卢象升以及傅宗龙连续在京营中挑选标营后,京营中剩余的精华几乎已经被他们三人瓜分完毕。

    剩下的一些歪瓜裂枣,朱由检实在是拿不出手了。

    连原本计划在京营中挑选一万士卒补充到羽林军中的计划也流产了。

    而孙承宗本就在辽东影响力大,还有一定的根基。

    到时候去了辽东直接在当地招募会更好。

    蓟辽总督的位置人选安排好了。

    朱由检沉思,自己改变大明国运的第一阶段计划也已经全部落子了。

    陕西匪寇以及旱灾有孙传庭负责。

    河南、山西的旱灾有傅宗龙与卢象升负责。

    蓟辽防务有孙承宗负责,同时主要负责展开对建奴的牵制消耗计划。

    而且第一批钱粮也已经如数发放了下去。

    对付建奴的羽林军也启动了编练计划。

    钱粮也有了着落。

    接下来朱由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此四人的具体执行效果,以及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同时也要不断的想办法筹集钱粮持续输送给他们。

    等待羽林军成军,就是朱由检翻身的日子。

    至于将来能走到哪一步,朱由检暂时还无法判断,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按照封建王朝的常理推断,此时大明也确实是该到了亡国的时候。

    想要挽回亡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由检刚刚穿越而来的时候,就已经对于大明王朝的局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

    要挽回大明王朝的亡国命运,那些霸占了大明绝大多数资源的士绅、藩王、勋贵以及军头都是要解决的。

    天灾也是要尽力抵御的。

    甚至导致这一切的制度也是需要做出改变的。

    但是,经过近两个月的思考,朱由检发现仅仅只是做到这些还不够。

    依然还跳不出王朝兴衰灭亡的命运。

    经过社会大洗牌,资源重新尽量公平的分配后,也只不过是回到了一个王朝初始的起点。

    最终依然还是会按照王朝既定的命运走向兴盛、衰弱直至最终灭亡。

    即使朱由检到时候将国家制度改变的更加的公平,也不过是延长了一些王朝寿命而已。

    之前,朱由检觉得导致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公平性。

    这种不公平性会推动土地兼并,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导致王朝税收锐减,维持王朝稳定的军队崩溃,没饭吃的饥民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但是,朱由检后来又深入的思考,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这个问题比封建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的致命,仅仅是靠改变社会制度是无法解决的。

    那就是:资源是有限的,需求是无穷的!

    资源指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需求指的是无限增长的人口数量。

    每一个王朝经过动乱重建后,人口都会锐减,而每个人平均能分到的土地变多了,甚至还种不完。

    此时,为了能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人口就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而随着人口的无限制增长,每个人平均能分配到的土地越来越少。

    最终导致土地产出的粮食无法供应所有人的需要。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粮食都被地主阶层所掌握。

    而地主们所拥有的土地并不需要这么多人来耕种,于是很多人便无地可种。

    或者即使是从地主家里租来的土地耕种产出的粮食上交租金后也养不活一家人。

    这时候再碰上天灾,很多很多人便没了活路。

    除了造反抢粮食外,别无他路。

    于是,大规模的动乱便发生了,也是王朝寿命终结的时候。

    朱由检发现,即使没有天灾降临,当王朝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产出粮食总量极限的时候,叛乱依然会发生。

    社会依然不可避免的要走向重新洗牌的命运。

    不管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如何公平,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即使朱由检能找来高产粮食,能培育出高产粮食种子,能改善耕种方式。

    还能向外争夺土地。

    但是这一切都是有一个上限的。

    达到极致后,这些上限就难以突破。

    而人口却能轻易的突破上限。

    所以,封建王朝宿命轮回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制度不公平,不是土地兼并,也不是天灾人祸,这些只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最根本的原因是王朝人口的数量超过了王朝土地产出的粮食的上限。

    所以,控制人口的数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后世的计划生育可以借鉴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这个愚昧、思想落后的社会中推行计划生育,恐怕会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

    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绵延,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根植于所有人的灵魂中,又岂是朱由检一个人能对抗得了的?

    除非大力开启民智,大力发展科技工业增加土地之外的劳动机会。

    大力发展农业耕地技术,比如机械化生产,尽可能的减少种地的人力需求。

    当大部分人不依靠土地生存的时候,对于土地的执念就会少很多。

    没有了土地,想要获得维持生存的粮食,就不得不卖力的去工作。

    而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工作竞争会越来越强烈。

    教育内卷,抚养培育后代的代价大幅度提升。

    这时候什么养儿防老、无后为大等观念就顾不上了。

    自己活着都压力山大,哪还顾得那么多。

    这时候,人口的增长不需要人为强力干预也会自然降下来,甚至出现负增长。

    而当人口数量减少,社会竞争压力降低的时候,人口又会自然的增长起来。

    如此,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社会方能长治久安。

    “想远了,想远了!”

    “朕只需要解决掉建奴和农民起义,就能至少多活个几十年了。”

    “若是到时候还没死,就再考虑把勋贵、藩王以及士大夫集团给解决掉,就够活到老死了。”

    “若是还有余力,那就促进向海外移民,跑马圈地,多争夺一些种植粮食的土地。”

    “这样至少至少也能给大明续命个几百年了。”

    “至于以后的以后,自然会有人站出来解决几百年后的问题。”

    “朕只是不想做亡国之君,又不是要做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想那么多干嘛!”

    朱由检甩了甩脑袋,将许多太长远的念头甩出脑外。

    清空了自己的大脑,还是多考虑眼前的事要紧。

    第二天,又到了再次会见群臣商讨改革方案的时间了。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