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阅读 > 第三十章 应对奢安之乱

底色 字色 字号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第三十章 应对奢安之乱

    第二天,杨涟便早早准备停当,前往紫禁城。

    上了坐轿,没过多久便到了左掖门,说明来意,早已等候的宦官便把杨涟带入紫禁城,领到了文渊阁。

    到了才知道,此时朱由校正在接见骆思恭,就让他在文渊阁等候片刻,等待召见。

    ······

    “陛下,臣这次选派指挥同知杨一善为首,从北镇抚司以及东西司房选派性格果敏、忠诚可靠的50余人前往辽东任事。”

    乾清宫暖阁中,骆思恭正向朱由校汇报这次行程的准备。自从上次接到朱由校的嘱托,他就明白,这时扩展锦衣卫职权的好机会。

    锦衣卫只能在京师附近活动,负责缉捕管城、侍卫纠仪等事,早已不复从前洪武时期的权势。

    如今能够去辽东查捕奸细,并向建虏暗派细作,无疑可以让锦衣卫的职权范围由京城扩展至全国,现在只在辽东,以后就有可能是蒙古、西南、西北等地了。

    因此他回去便与下面僚属商议,决定派他的副手杨一善为首,此人心思缜密,做事老城,由他负责较为放心。

    同时他的儿子骆养性听到以后,也想自告奋勇前往,辽东虽然苦寒,但也极容易立功,只要立下功劳,回京后便可更容易靠恩荫锦衣卫出仕,他想了想觉得还是太危险,没有同意。

    “可以,但一定要注意,这些人都是为国用事的国之干将,辽东苦寒,朕上次从内帑拨款也交付你了,如有意外,定不要亏待他们。”

    朱由校也知道做反间工作不容易,更别说还要去建虏那里潜伏,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了得,意志不坚定不行,定不能亏待他们。

    “陛下心系这些人,也是臣子感激涕零,臣回去一定把陛下对臣的嘱托他们带到,确实不可亏待他们。”骆思恭闻言,不由的感激道,此去艰辛他也是知道的。

    朱由校在卧榻上坐着,闻言摆摆手“这种马屁就不用拍了,尽心用事就行了。记得去了辽东,只与熊廷弼等人负责即可。

    其他人勿要理会,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胡作非为,同时嘱咐他们要经常上奏报汇总,要能做到一月一报,让朕心里也有个数。”

    骆思恭连忙点头称是。

    “辽东此事完毕后,朕想让你办一件事。”朱由校说完此话,便对暖阁中服侍的太监示意让他们出去,等他们把门关上后,他挥手示意,让骆思恭走向前来。

    “朕这里有一件绝密之事要交给你去办,朕前几天接到西南秘折,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与贵州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相互撺掇,欲意谋反。

    接到秘折后,朕寝食难安,现今辽东战事紧急,奢崇明与安邦彦等土司在西南根深蒂固,如果西南再起战事,怕朝廷左支右绌,难以应对。

    因此朕让你立马准备两队人马,分别前往四川与贵州,暗中详查,了解详情,如果确有谋反迹象,即刻向朕和四川与贵州巡抚上报,让朝廷早做准备。

    记住,此事一定要快,近几日便起身,多确认一刻,朝廷便会多一刻的准备时间。”

    骆思恭郑重的点了点头,他知道此事重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明白,臣一定会选派得力干将,这几日便启程,确认情况。”

    “那就好,你公忠体国,朕会记在心上。去吧,好好办差。”

    骆思恭随即磕头退下了。

    奢安之乱自己在后世鼎鼎大名,波及川黔云桂四省。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死伤百余万。

    这个朱由校自然是知道,只是之前一直忙于稳定朝局与辽东事物,现在终于可以暗中布置了。

    据他所知,奢崇明等人早有反意,原本历史上是因为明年辽沈之役朝廷战败,奢崇明以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为由,乘机攻占重庆,开始作乱。

    随后天启二年二月,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自称“罗甸大王”,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

    按照历史,对奢崇明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对于安邦彦之乱,朝廷有一年半的时间。时间充裕,现在准备还来得及。

    王安在殿外见骆思恭离去,心中不免疑惑皇帝给骆思恭什么样的嘱咐,还要屏蔽左右,但多年的服侍经验让他明白,不能打听的就别打听。

    他走端着一碗雪梨汤走进暖房,看到朱由校正在卧榻上看着题本。

    “万岁爷,您休息会,刚刚见完骆思恭,现在又看题本,太耗神了。奴婢让人给你做的雪梨汤,可以尝尝,润下嗓子。”

    朱由校闻言放下题本,揉了揉眼睛,随后伸了下懒腰,就下了卧榻。

    “没事,朕本就该多学多看,陆放翁不是说过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朕自己在紫禁城中行动不了,那就只能多学,多看,多问才行。”

    说着边接过王安递上的雪梨汤,开始一口一口的品尝起来。

    “还不错,味道甘甜,大伴用心了。”

    说着便突然想了起来,

    “杨涟是不是已经到了。”

    王安闻言,躬身说:

    “是的,奴婢刚才听小宦官说杨涟已近在文渊阁候着了,等待陛下的召见。

    但您刚接见完骆大人,要不先休息一会,待会再召见吧!”

    “不用了,就让他现在过来吧。”

    “是,万岁爷。”

    没过一会,杨涟便被引了进来。

    简单行礼后,他终于有机会单独见见这个“真君子”了。

    “杨爱卿,朕很早就知道你了,以前就听到父皇常向朕提起你的事迹。

    听说你考中进士后,出任常熟知县。为真实了解当地民情,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因此户部考评廉吏第一。

    现在能亲下田间地头,考察民情的官吏不多,更何况你还是个进士,这真让朕对你刮目相看。”

    听到朱由校的褒奖,杨涟俯身谢道:“多谢陛下赞誉,知县为一县的父母官,了解,体恤民情,本就是知县的职责所在。一县实情在案牍上是看不出来,必须要实地考察才是,臣只是遵循圣人之言,谨记百姓疾苦罢了。”

    “好个谨记百姓疾苦,这道理谁都懂,但多少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整日得过且过,尸位素餐,这种人一抓一把,如果所有官吏都像你这样,那大明的官场就不用朕那么担心了。”

    杨涟的话,不禁让朱由校十分感慨。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