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阅读 > 第324章 争吵

底色 字色 字号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第324章 争吵

    整个燕王府的地下,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打造兵器和准备筹划工作。但此事此刻的燕文朱棣心里却十分的没底,这原因结果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改因为造反这条路着实不好走,古往今来,多少造反的乱臣贼子,都已沦为刀下之魂,一区区一个北平城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心里终究是害怕和忐忑的,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古往今来,这些造反分子从陈胜,吴广开始,就没几个能落得好下场的。从近一点的开始算来,比如说着名的梁山泊起义,还有招安和封官的可能,但燕王朱棣显然是没有任何退路了。

    公元209年,陈胜吴广为反抗暴秦的残酷统治,面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局面,毅然举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然而,这次起义如流星划过天际般迅速坠落,陈胜、吴广虽然是败在秦军手里,但是,最后却惨死在自己人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陈胜过早自立为王,埋下诸多隐患。起义军在攻下陈县后,面对地方三老说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的劝说,陈胜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和喜悦,迫不及待地自立为王了。

    其实,陈胜的部下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魏国大将张耳和陈余。它们就曾力劝陈胜缓称王,“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母王,急引兵而西。”

    但陈胜称王的决心坚如磐石。

    正是因为陈胜过早称王,暴露了他起义的私心。

    陈胜有过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对他起义终极目标的最好诠释。说明他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的奋起反抗,目的是追逐名利,求取富贵,封王拜侯。所以,陈胜无视张耳陈余的劝告,急迫地满足了自己对权利的渴求。

    过早称王的后果之一,就是失掉民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民心是起义队伍的根基,失掉了民心,便师出无名,便丢掉了队伍。

    过早称王的后果之二,就是造成队伍内部的分崩离析。

    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派遣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副将,进攻赵地。在武臣的努力下,赵地得以迅速平定。武臣打算亲自将捷报呈报陈胜,张耳、陈余阻止了武臣,劝说他自立为王。武臣抵挡不住诱惑,随即在赵地称王。陈胜闻讯后,极为愤怒,欲诛杀武臣全家。后经蔡赐好言相劝,方才罢手。

    但由此引起了连锁反应,韩广称燕王,田儋自立为齐王,周市立魏咎为魏王。

    诸王并立,各怀鬼胎,相互掣肘,内耗不断。队伍不再听从陈胜调遣,陈胜的威信也急剧下降,整支义军各自为阵,一盘散沙,大大地削弱了起义队伍的战斗力。

    过早称王的后果之三,就是贪图享乐。

    称王后的陈胜,面对已经取得的一点小成就,沾沾自喜,尽情享受权力和王位带来的虚荣。不再亲临战事一线,不再与当初的贫苦农民并肩战斗,导致他和义军官兵离心离德,战事每况愈下。

    第二,言而无信,诛杀功臣。

    陈胜的另一句名言是“苟富贵,勿相忘”。但当初的田垄伙伴前来投靠他时,他的不屑一顾和傲慢冷酷就显露了出来。他甚至诛杀了因一时不小心说错话的长工同事。对同事如此,对老丈人同样无礼。见面时“长揖不拜”,老丈人只好扔下一句话:“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愤而离去。

    至于葛婴,在不知陈胜已经自立为王的情况下,拥立了楚国贵族后裔襄疆为王。其目的不外乎稳定军心,安抚百姓。且在得知陈胜称王后,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斩杀了襄疆。但陈胜仍不能容,取了葛婴的性命。

    葛婴对陈胜忠心耿耿,稍有差错便遭致杀身之祸,这种做法未免让其他功臣寒心。

    吴广的死,陈胜也难脱干系。

    周文在西征路上高歌勐进,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抵抗,直抵函谷关,距离咸阳仅百十里地。胡亥慌了神,遣章邯率一干死囚,以不要命的打法,大败周文于渑池,周文自杀身亡。消息传到荥阳,吴广已率部围困荥阳数月,久攻不下,军心不稳。

    吴广部将田臧、李归担心被章邯和城内守兵内外夹击,劝说吴广早作打算,但吴广不为所动,决意攻下荥阳。

    田臧、李归等随即假传陈胜王命,“吴广久留荥阳,暗藏祸心,蓄意谋反,我等受陈王命处立斩”。斩杀吴广后,田臧修书一封,将情况报告陈胜。

    陈胜的表现相当反常,不但没有问罪于田臧,反而任命他为楚国的令尹,着其率部阻击章邯。

    吴广在大泽乡和陈胜共举大事,为成功起义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和陈胜算是患难之交,又是陈胜敕封的“假王”。陈胜对吴广的死如此冷漠,莫非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抑或就是他的授意?

    第三,陈胜、吴广缺乏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

    当初,张耳、陈余苦劝陈胜暂缓称王时,还有一个战略目的,就是希望陈胜拉拢各国贵族后裔,聚拢人心,凝聚力量,协助他们反抗暴秦,恢复旧国。如此一来,何愁霸业不成,反秦不胜?

    但农民出生的陈胜显然缺乏如此长远的战略眼光,阶级局限性暴露无遗。

    所以,陈胜最终为自己的无知买了单,被车夫庄贾所杀。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由于它的主要剧情是揭露官逼民反,宣扬农民起义,很多人便以为《水浒传》在明朝一定是禁书,但实际上,在整个明朝此书都颇为流行,许多士大夫也对其推崇至极。俗话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明太祖朱元章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反抗暴政起家的,自然不会过于打压《水浒传》。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崇祯年间,明政府的统治已经昏庸腐朽,全国起兵造反的农民数不胜数,《水浒传》才成了禁书。

    在《水浒传》流行的二百多年,书中活灵活现的英雄好汉们对广大书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催生了一大批效彷者。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往往从《水浒传》中得到启发,有的是采用其政治口号,如李自成的“奉天倡议”就是从“替天行道”修改而来;有的是彷效其决策战术,如张献忠把《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埋伏攻袭拿出来用于实战;还有一群河盗,其首领把宋江的名号冠在自己头上,把自己想象成统领一百零八好汉的“公明哥哥”。

    其中有一支起义军,对《水浒传》的模彷更是有模有样,不仅在梁山揭竿而起,给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沉重一击,还同样接受了招安,堪称“骨灰级粉丝”。而之后没几年明朝就灭亡了,崇祯帝吊死于煤山。问题来了,当时明王朝此时已经危机四伏,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还要接受招安?他们被招安后又是否如愿获得了朝廷的庇护呢?

    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名为李青山,他本身就是山东梁山寿山集人,从小深受《水浒传》的熏陶,梦想成为乱世枭雄。此时的梁山泊虽然已经不再是宋代八百里烟波浩渺的水域,但也素来多水,灌莽颇深,李青山自幼在此地玩耍,对地形了如指掌,一旦钻到灌丛里就如鱼入大海,一熘烟不见人影。

    梁山泊又和漕渠紧密连接,自元代开凿会通河,梁山就成为了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地。李青山发现,每次东南来的运粮船经过这里,等待开船闸时都会排很长的队,“闸层次栉比,不数里即衔尾”。而且枯水期等待蓄水时粮船还集中于梁山一侧,这样一来控制了安山闸就等于控制了漕运,李青山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在梁山泊发动起义的。

    不过起义大事能成,还得借天势。明朝此时正巧是多事之秋,不仅吏治腐败、经济衰退,还天灾不断,纵然崇祯帝有心励精图治,但奈何国家已经到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地步。崇祯十三年(1640),就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等地发生旱灾蝗灾,百姓的收成寥寥无几,到了冬天草木俱尽,无情的饥荒开始吞噬百姓的生命。

    倘若次年丰收还好,偏偏第二年又是旱荒大饥,直接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而灾荒发生后,朝廷本应发挥赈灾济民的功能,可此时他们却在为剿灭农民军和应付后金入侵疲于奔命,国库又无钱赈灾,于是对灾荒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下灾情便一发不可收拾,百姓父子相食,行人断绝,山东诸镇群盗四起,所到之处只见饿鸱衔人肠,道路尸纷纭,普通人已经处于无法生存的状态。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山东各地的纷乱动荡对李青山造成了很大触动,他一方面想聚集人马在乱世中保卫村寨与自己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是把起义大事当成了一门投机生意,希望通过与朝廷对抗的方式引起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进而实现被招安后加官进爵的目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李青山开始召集昔日党羽,掠取远近马匹兵仗,聚集数千人上了梁山,并招揽附近州县灾民入伙来扩大队伍。由于梁山泊地域狭小,物资贵乏,为了获取与朝廷长期斗争的粮草与物资,李青山除了劫掠附近州县外,还抢夺国家漕粮,向路过的运军收取货物税收,派遣其手下分据韩庄等八个闸口,直接切断了王朝的经济咽喉。

    虽然李青山的起义事业方兴未艾,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一直在寻找被招安的机会。崇祯十四年(1641)的夏天,当时新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北上京城途中,经过山东济宁时,李青山对其大表忠心,称自己是率众护漕,并非造反。周延儒考虑到朝廷内外交困的现状,为了稳定地方社会,保障国家运道通畅,也一口答应了授予他官职。

    但李青山实际上获得的是类似于“弼马温”一样的底层官职,史料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李青山在兖州同知李芳蕴的率领下疏通河道,干的都是苦力活。由此看出,朝廷并不是真心实意对待李青山,而是先稳他一手,暂时缓和山东混乱的局势,之后伺机除掉他。就连那位搭桥牵线的周延儒也密奏崇祯帝,建议尽快除掉李青山这个心腹大患。

    察觉到朝廷的企图后,李青山先下手为强,率领起义军一口气攻破了东阿、新乐,并南下抵达扬州沙河店,劫漕船三十,转而夜攻东平,杀了一千余人,官兵二百。李青山的巨大声势传回京城后,皇帝大怒,朝廷下定决心派兵武力镇压,会兵二万五千剿贼。

    李青山的手下都是什么人?大部分是当地走投无路的灾民,为了混口饭吃上的梁山,这些组织涣散、武器落后的农民军哪儿见过这阵仗,遇到正规军队自然是一碰就碎,李青山也被生擒活捉,押赴京城当街凌迟处死。

    事实证明,想通过起义招安谋求官职的想法无异于与虎谋皮,深受忠君思想的束缚的李青山,终究被朝廷背叛,落得了与宋江等梁山好汉同样的结局。而当时国力贵乏的明王朝,也因为假招安一事彻底失去了缓和农民起义局势的机会,反而要将有限的兵力拿来镇压李青山,最终王朝覆灭也是咎由自取。

    不过,陈胜、吴广仍不失为英雄,他们敢于直面压迫,奋起抗争。虽最后祸起萧墙,惨遭自己人杀害,但他们在大泽乡的振臂一呼,注定载入历史,光耀千秋。

    而能够成功的,大概就会有汉高祖刘邦,抑或是明太祖朱元章那样的风光结局,所以开创一个全新的帝国。但这毕竟是少数。

    但事实上,被招安的梁山泊起义诸多英雄,最后也落得一个个生身死的悲凉下场。

    和燕王朱棣就更加不同了,他是皇帝的叔叔,朱元章的儿子,皇帝坚决不可能容许他的造反成功,碧必欲杀之而后快,甚至全家都不会留一个。

    lq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