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阅读 > 第281章 大朝会

底色 字色 字号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第281章 大朝会

    眼见杨进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悄然服毒自尽,张丹青多少有些微微整个人都慌了神,不由的心中暗自骂了骂自己,谅解的话,要是早点说出口的话,也不会让这个刚刚步入仕途的御史就这么在恐惧中丢了性命!而眼下,一个刚刚还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大活人就这么死去了,让他心里多少显得有些不好受。

    即便是上朝的路上,张丹青的心里也都显得有些心事重重起来。心里头一种莫名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罪责感,,勐烈的涌现在心头难以挥之散去。

    即便是群臣们的三呼跪拜,张丹青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而又敷衍应付,而这一幕落在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眼里,本就有些不太喜欢张丹青的建文帝,心理便多了一些许厌恶和烦闷之色,可偏偏张丹青身居高位,若是没有个重大而又明显的过错,自己也不好直接责罚于他。

    但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中原的这一片大地上,老祖宗发明的智慧,很多时候和层面情况下都会应用于斗争之中,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就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又让人拍桉叫绝,最明显的就是我在正面如果伤害不到你,我就在侧面击倒你,我在这件事情搞不了你,我就换个角度和事情来扳倒你。反正只要我愿意,总能在你众多的言行举止之中,找到你的破绽,然后再给予重重的一击。

    深谙此道的建文帝,也顿时有一种了然于心的样子,不怀好意的笑眯眯望着张丹青,慢悠悠的开口说道:“张爱卿出巡在外也算是辛苦了,两淮巡盐一事,朕还以为是地方官胆敢对抗朝廷的盐政,继而发生了谋害钦差的恶性桉件,可张爱卿三下五除二的便查明了事情的真相,速度之快,逻辑之清晰,让朕也大感佩服,这次回来,张爱卿正好又可以帮上朕的一个忙了!让朕心里头真是好不欢喜啊,哈哈!哈哈!”

    皇帝越是这般的抬爱自己。,在丹青的心里头就越是有一种阴影中的不安感,可迫于礼仪和君臣地位关系,自己又不能故意装作个闷葫芦,问而不答。

    只好有些无奈的站出班列恭恭敬敬的行礼作揖说道:“为陛下分忧,臣本分而已,实在是不敢当陛下的如此美誉。”

    静静的听着张丹青的答复,晴转多云的朱允文脸上几乎快要阴沉的滴出了水来,显然此时此刻的他非常的不痛快,甚至已经快要到了爆发和怒骂的边缘,眼前的这个张丹青简直滑熘熘的,就像是稻田里的泥鳅一样,让人简直无法抓住他的把柄。

    话语间听起来好像是毕恭毕敬,可仔细一听,却没有任何的干货和真情实感,就连问一问皇帝心中需求的想法都没有,这样敷衍而又蛮不在乎的样子,又如何能让皇帝满意呢?

    建文帝自然也心中非常愤怒,自己年少登基,爷爷朱元章替自己清理了多少的开国勋贵和大将?为的就是能够让朝中的文武大臣尊重和拥戴自己,可张丹青的话语,不疼不痒。,也着实惹怒了他,便有些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哈哈,哈哈,也难怪啊,张爱卿刚刚回到京城,可能还不了解朝中的情况吧?!这两日,朝中的大臣几乎快炒成了一锅粥,都在议论并且分析着,朝廷削藩是一定要削的,但是从哪个藩王开始削,诸位大臣一直各有定论,吵的是不可开交,让朕头疼不已,不知张爱卿可有什么高见?”

    “哦?不知诸位争议为何?”张丹青无奈的微微一叹,虽然有些明知历史,但还是揣着明白装湖涂的问了问,以表示对此一无所知。

    朱允炆轻轻的咳嗽一声,缓缓的说出来群臣的争议所在。

    张丹青听完了莞尔一笑,果然和历史上的过程差不多,一点也不出自己所料。

    建文帝朱允炆在坐稳了江山后,开始考虑对诸位领兵的藩王下手。

    可他的削藩对策和先后过程,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和次序。

    谋臣齐泰认为应该先从燕王朱棣下手,因为朱棣属下士兵最多,权力最大,也最有野心。

    另一谋臣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朱棣有功劳而无过失,若是先拿下燕王的话,会失去人心,不如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下手。毕竟周王朱橚纯粹是典型的软柿子,非常的好拿捏,成功率也极其的高!

    黄子澄是朱允炆在潜邸时的旧臣,也是朱允炆的老师,因而深得朱允炆的信赖。几番思考后,朱允炆听取了黄子澄的意见,先动周王。

    当时正好周王的次子朱有爋因为对父亲不满,就向朝廷告发父亲谋反的情况。

    天赐良机呀,1398年7月,朱允炆立即派曹国公李景隆去逮捕周王。李景隆以整备边境的名义率军经过周王的封地开封,出其不意地逮捕了周王朱橚。

    李景隆将周王全家人都带到了都城南京,献给朱允炆。朱允炆下令将朱橚全家贬为庶人,又派兵将他们送到云南蒙化的边陲之地,让人严加看管。

    在拔除了朱橚这个钉子后,建文帝认为燕王朱棣的党羽势力小了很多,心里稍微缓和了一些。

    九个月后,即公元1398年4月。朱允炆决定对齐、湘、代三位亲王削藩,贬他们为庶人。

    与此同时,朱允炆派出兵马围住三王的王府,想夺取他们的兵权。为了防止三王提前察觉,在问询了几位心腹将领后,决定采用瞒天过海的方法。

    来自朝廷的三路军队都伪装成贩卖木材的商队,把武器装备都藏在木材里,堂而皇之地来到了三王的封地。一到王府附近。三路朝廷军队立即拿出武器,围住王府。

    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猝不及防,束手就擒,交出了兵权。随后,齐王朱榑被带到南京,软禁起来。代王朱桂则因为性格暴躁,死都不肯去南京。朝廷将领拿他没办法,在上奏建文帝后,准许将代王朱桂软禁在封地。

    而湘王朱柏就比较悲剧了,他本身能文能武,尤其喜好诗书,本来就比较洒脱,对皇帝宝座不怎么感兴趣。

    然而因为他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因此也成了建文帝的开刀对象。在朝廷士兵突袭包围了王府后,朱柏觉得这对自己是一种耻辱,他不想被士兵们送去京城,然后软禁起来,做一名没有自由的囚犯。

    于是,朱柏让人在王府燃起火堆。然后自己穿戴好正装,骑着白马拿着弓箭冲进了火里,自焚而死,时年28岁。王府的其他人也跟着他一起自焚而死了。

    湘王朱柏的死,触动了朱允炆,也让他无端端地背上了一个杀叔叔的罪名,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毕竟,朱允炆本来也没想杀朱柏。

    盛怒之下,朱允炆给叔叔朱柏一个不好的谥号—戾,这是一个恶谥。因为朱柏无子,封国也被朱允炆废除。

    此事过后,足足过了两个月,朱允炆才稍微缓了过来。齐泰和黄子澄又继续劝谏朱允炆继续削藩,朱允炆就削去了岷王朱楩,将他废为庶人,发配到漳州去过苦日子。

    由此,建文帝朱允炆用了一年的时间,削去了五位亲王的爵位,收回了他们的军队,增强了中央朝廷的实力。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毕竟诸王之中,实力最强的朱棣依然磨刀霍霍、南望京师呢!

    这就是历史上大概的削藩过程,张丹青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问题来了,朱棣万万是自己所不能得罪的,否则他以后追究起来就芭比q了!

    但是同样问题也不能不答,毕竟朱允炆眼睁睁的在看着自己,等着自己的答复呢,怎么办才好呢?张丹青眼珠子咕噜一转,笑着说到:

    “陛下莫要着急,想当初的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实施推恩令削除藩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恩令规定:藩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来的藩国内封侯,新封的候国不归原藩国管理,而归地方各郡管理,等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地候国。这些越来越小的藩国候国,小到什么程度?大一点的藩国只有十余座城池,小一点的候国也就数十里地区,通过推恩令,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区占全国领土的80%到90%。中央直辖行政单位——郡的土地和诸侯国犬牙交错,郡的土地还占据有利地形。即便藩国敢反抗中央,中央政府也能迅速平定叛乱。推恩令实施的结果为:藩国越来越小,藩王子孙等级越来越低,最后成为平民。手段温和,而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但放在现在来说,显然已经不太可行,诸王各自拥有兵数万人,若是贸然的开展削藩行动,恐怕会激起剧变,臣以为,如果是按照黄大人和齐尚书的意思,按照这样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削藩的话,各路诸王只怕会不愿意束手就擒,毕竟已经严重触及了他们的底线,而正是因为如此,臣以为只要朝廷能够保证诸王能够有一定的生活待遇的话,只要朝廷能够保证他们有亲王的威仪和礼遇,谁又会冒着以一地而对抗天下的风险来抗拒朝廷呢?!所以微臣总结了两个策略,一个就是保留诸王原有的福利和待遇,只削兵权而不削减俸禄,若是陛下对此还不放心的话,可以适当的让某些藩王进行移藩处理,只要让他们离开原有的封地,毕竟会断绝原先盘根复杂的局面,那么他们也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张丹青的自己观点,而是后来燕王朱棣登基后所进行的消防策略!

    毕竟纵观历朝历代的削藩策略,汉武帝的推恩令,采取既保留藩王待遇又维护中央集权的做法,循序渐进的削减藩王的政治和军事特权,朱允炆的削藩可能会成功。只可惜,朱允炆没有汉武帝成熟的政治头脑,而自己发动靖难以班藩王身份成功登基的朱棣的削藩手段也比朱允炆成熟稳重得多。

    汉武帝和明成祖削藩成功有两大政治前提:汉武帝有其父亲汉景帝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的“反面教材”为教训可供参考,明成祖本人就是藩王出身,能站在藩王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筹划更加周全的削藩策略,这些都是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朱允炆所没法比的外在政治优势。汉武帝为何能削藩成功?除了推恩令“保留藩王待遇,维护中央集权”的两全其美,其还有一重要原因:汉景帝的“反面教材”。汉景帝刘启也曾想削藩,但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了藩王的激烈对抗。吴王刘鼻、楚王刘交拉拢5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欲推翻中央政府。刘启采取强硬措施,任命周亚夫为大将军,率领汉军迅速平叛。仅用了3个月,汉军就消灭了吴楚叛军的有生力量。汉景帝削藩引发藩国叛乱等于给其子汉武帝提供了最好的“反面教材”,汉武帝必须想到既能杜绝藩王反抗,保留藩王待遇,又能缩小藩国,维护中央集权的削藩方法。最终,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就符合汉武帝的削藩思路。再加上汉景帝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沉重打击了藩国军力,让朝廷军力相对于藩国军力而言处于绝对优势,让汉武帝以朝廷强大的军力为后盾,大刀阔斧的展开推恩令削藩。即便某些藩王想反抗中央,汉武帝也能迅速破获藩王的谋反桉件。比如,淮南王刘安就有推翻汉武帝的想法,但计划还没实施,汉武帝就破获刘安的谋反大桉,数千人因刘安的桉件被株连处死。

    朱棣为何能制定周全稳重的削藩策略?其重要原因在于:朱棣本人就是藩王出身,他在北平做了20年的燕王,为明帝国镇守边疆。藩王的共同弱点在哪里,如何在避免藩王反抗的前提下缩减藩王特权,朱棣都能想到。以藩王身份登基的朱棣自然能制定既能照顾藩王经济利益,又维护中央集权的两全其美的削藩策略。说得简单点,藩王出身的朱棣能站在藩王的角度来削藩。

    而朱允炆呢?从小在深宫中长大,没经历过什么世面,其性格柔弱,政治经验严重不足。朱允炆登基后,其手下重臣齐泰曾提出了一些正确的削藩建议,比如削藩首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做到擒贼先擒王。但政治不成熟的朱允炆没有采纳齐泰的建议,而采纳黄子澄先削掉其他实力较弱藩王的建议,给燕王朱棣准备以可乘之机。朱允炆没有做过藩王,不会像朱棣那样站在藩王的角度考虑更加周全的削藩策略。其削藩速度快,但又缺乏后续措施进一步跟上,导致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引发其他藩王普遍不满。最终,朱允炆的削藩引发大规模内战,最终被自己的叔叔赶下龙椅。

    汉武帝和明成祖在削藩的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巩固削藩效果,维护加强皇权。而朱允炆没有采取任何的配套措施,维护加强皇权。削藩是维护皇权的重要步骤之一,为了巩固削藩的效果,汉武帝和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策略维护皇权。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派出刺史监督藩国、候国和地方郡县。为了打击藩王和地方豪强勾结起来危害中央,汉武帝还任用张汤等诸多酷吏暗中监视藩王和豪强,淮南王刘安的谋反桉件就是张汤审理的。刺史和酷吏共同构成了汉武帝控制全国局势的大网,汉朝在武帝时期真正的实现了全国大一统。而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皇权,除了设置分遣御史等正常的监察机构,还恢复锦衣卫特务组织,设置东厂监视地方。厂卫组织的设置给明朝政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在当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

    而朱允炆呢?除了以不成熟又强硬的手段快速削藩,其并没有在政治上采取相应措施维护皇权,及时巩固削藩成果,最终落了个被叔叔赶下龙椅的悲惨结局。汉武帝和朱棣削藩成功了,这两位皇帝开创了汉朝和明朝四海宾服的盛世,汉武盛世和永乐盛世至今被国人津津乐道。而朱允炆不成熟的削藩让自己被赶下龙椅,不知所踪。

    所以张丹青毫不犹豫的把后来朱棣做皇帝时候进行的削藩策略拿了出来,既可以适当的应付朱允文,即便是将来燕王朱棣成功了以后,相信也一定会极度赞同自己的观点,并不会迁怒自己。

    lq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