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卡耐基在芝加哥听完戏,李谕准备先行返回纽约。
可康有为还是很不服气的,见李谕主动离开,竟以为他是怂了,在报纸上发文,诋毁李谕是“士农工商之末流”“工匠瓦砾技工之徒”“不敢正面辩论之敌”。
不得不说南海先生的精神胜利法还是很强的。可惜他后半生真是太糟践自己前半生。
李谕本来暂时不想理他,回到第五大道时,吕碧城却气冲冲地把报纸拿给李谕看:“南海先生实在是太过分了!”
李谕只瞄了一眼,说:“胡言乱语罢了。”
吕碧城气不过:“不能让他这么说你!”
李谕笑道:“生啥气,人家可是堂堂康南海。”
“那……那也不能随便诋毁人!”吕碧城说。
李谕会心一笑,说:“其实想反驳他很简单,因为康先生的理念大错特错。”
“你说的是保皇会?”吕碧城问道。
李谕点点头:“还记得那道海盗分金币的问题吗?以及韩非子所说的三姬分金,都阐述了同样的道理。”
李谕在纸上写起来,“按照逻辑链条倒推回去,第一个提出分配方案的人可以拿到绝大多数金币,而排行第二的往往是获得利益最小的。第一个人我们可以看做领导者,第二个人为中间管理层,其后为底层。”
吕碧城也很聪明,一点就通:“你的意思是,领导者往往会拉拢底层,而去打压中间管理层?”
李谕笑道:“Clever Girl!一点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帝王会杀有功之臣,因为他们只要拉拢了广大的底层,就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功臣是有威胁的,而广大底层却没有。这便是博弈论。”
吕碧城大呼过瘾:“我一直以为博弈论只是数学着作,原来方方面面都有博弈论。”
李谕说:“而南海先生到现在都转不过这个弯儿。当年戊戌变法,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抓住皇帝,发几道圣旨就可以改变变法,手段实在是像小孩子一般。而到了现在,他仍以为只需要皇帝亲政就可以重振乾坤。反观革命派,他们都是在大众中宣传,抓住了真正应该抓住的群体。”
吕碧城道:“你还说你不懂政治。”
李谕放下笔:“我不过纸上谈兵,具体的情况操作起来太复杂,人心永远都用数字算不清楚。”
——
伦敦,英国皇家学会。
会长哈金斯正在与开尔文勋爵讨论着此前李谕刚刚发表的那几篇天文学论文。
“难以置信!勋爵,你知道的,我搞了一辈子天文学研究,竟然还没有李谕这个新任外籍院士一年做出来的成果多。”哈金斯会长说。
开尔文勋爵今天换了烟斗,笑道:“科学是在进步,出一个天才有什么好奇怪的?”
哈金斯会长指着李谕的论文说:“在天文学里,虽然不如纯粹数学家一样对数学要求那么高,但计算的难度其实极大。”
开尔文勋爵说:“我了解,好多天文台里整天都是摆弄一堆堆数字,我之所以更喜欢研究物理学,就是因为难以招架如此大的计算量。”
哈金斯会长说:“此前我们雇佣过数千名计算员,专门进行数值计算,不过我感觉数千人的力量似乎也赶不上李谕一个人,他的计算能力太令人叹为观止。”
计算员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在历史中,是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职业。
所谓计算员,就是专门进行计算的人,大都受雇于天文台、勘测等领域。
说起来,哈佛天文台皮克林台长雇佣的那一批女雇员,也属于这一类。不过他们做的工作更加高级细致,不仅计算,还要进行分类汇总。
气象学上的计算同样恐怖,后来英国一个气象学家专门雇了64000人的计算人员!他们专门负责微分方程数值解,或者有限差分模拟。
而且和哈佛天文台很像,绝大部分计算员都是由女性组成。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顿计划”在内的不少世纪大工程中的计算工作,都是由这些计算员完成。
属于“没有硝烟的战场”。
你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计算机诞生以前,专门组建的“人工计算机”。
但也实在很难想象用人工去计算微分方程数值解是怎样一幅画面……
后世计算机瞬间完成的数值模拟,需要数万人花费数周完成,不得不感叹后世集成电路的可怕。
但也可以从中明白,在一个技术不成熟时,以辅助姿态出现的人类工作,几乎都会随着技术的完善消失。
类似的情况还有曾经设计院里的描图员、BB机时代的寻呼员(当年这可是超级令人羡慕的工作)等。
另外,按照后世对混沌的研究,气象属于最典型的混沌系统,求数值解意义真没那么大。
这些计算员后来又被早期的计算机研究团队招揽,并且帮助研发了最早的计算机,算是完成了计算这个枯燥工作从人脑到电脑的进化。
开尔文勋爵无法回答哈金斯会长的问题,只能说:“从多次见面中看得出,他是一个数理综合修养非常深厚的人,几乎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深厚,或许我们年龄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
哈金斯会长笑道:“勋爵竟然也服老。”
“不服不行。”开尔文勋爵笑道。
此时,《自然科学会报》编辑约尔森拿着一封信件敲门进入了办公室:“会长、勋爵,李谕从纽约来信。”
“快拿过来!”开尔文勋爵立刻放下烟斗打开信封。
文章并不长,开尔文勋爵很快看完,讶道:“好简洁而又优美的实验。”
“物理实验?”哈金斯会长问道。
开尔文勋爵说:“没错,简单到任何一个实验室都能够做到,但我为什么此前没有想到。”
哈金斯会长问道:“很简单吗,我也可以做?”
开尔文勋爵说:“当然可以,走,我们正好去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逛逛。”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大神麦克斯韦创办,并亲自担任了第一任主任。
麦克斯韦英年早逝,本来剑桥想邀请卡尔文勋爵担任第二届主任,不过却被他拒绝。
于是这个职位落到了瑞利爵爷身上。
而瑞利爵爷又早早想退休,于是剑桥又邀请开尔文勋爵来当主任,又被他拒绝了……
最后瑞利爵爷决定让当年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汤姆逊当第三届主任。
决定做出后,就连汤姆逊本人都很蒙圈,为啥是我?
靠着瑞利爵爷力主担保,汤姆逊坐上了主任位置。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让瑞利爵爷失望。
电子的发现震惊世界,也彻底开启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快车道。
开尔文勋爵是剑桥的老熟人,没有人敢拦他,大摇大摆就来到了实验室,找到汤姆逊主任大声说道:“给我间实验室,我要做实验!”
汤姆逊扶了扶眼镜:“勋爵,我没有听错吧,您要做实验?”
开尔文勋爵拍出李谕的信件:“我要做这个实验!”
汤姆逊仔细看了看,笑道:“勋爵先生,看实验的要求,对视力有要求,您的视力没问题?”
开尔文勋爵自信道:“肯定没问题!”
汤姆逊不太敢忤逆这个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于是说:“好吧,我会让我的一名助手帮助您。”
开尔文勋爵说:“我不需要助手,这么简单的实验我自己就能搞定!”
“就是让他打个下手,”汤姆逊咳嗽一声,“卢瑟福,一定要帮衬好勋爵!”
只有三十岁冒头的卢瑟福闪身出来,“我明白!”
汤姆逊朝他递了个眼色,卢瑟福心领神会,对卡尔文勋爵说:“勋爵大人,您随我来,我在实验室待的时间长,步骤清晰,能帮您顺利完成实验。”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承很神奇。
卢瑟福是汤姆逊一手提拔并培养的,他当了汤姆逊好多年的研究生。
卢瑟福是个实验好手,他看了一遍李谕的论文,立刻明白了试验精髓,心中也在啧啧称奇:“李谕着实厉害,试验能力也这么强,不得了,我突然有点问题想要问他……”
“量杯在哪里?”开尔文勋爵的话打断了卢瑟福的想法。
“在这儿,勋爵大人,还有滴管,我都给您准备好了!”卢瑟福手脚很麻利。
在他的帮助下,开尔文勋爵做成功了,他很高兴:“我就知道,分子肯定存在!只有10的-10次方米,原来是这么小的微粒。”
卢瑟福提醒道:“我印象中,荷兰的范德瓦斯尔教授通过计算,也得出了二氧化碳分子大小大概是4.4×10的-10次方米,两个数据可以吻合。”
范德瓦尔斯就是范德华力的提出者,他后来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他是第十届诺奖获得者,但却是诺奖获得者中出生最早的。
开尔文勋爵说:“我记得他,文章刊登出来后,要寄一份过去。”
卢瑟福说:“现在分子论的证据越来越多,仿佛预示了要有更大的事情发生。”
开尔文勋爵说:“那最好快点到来!”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刊登出油膜法的论文后,不少人都欢呼雀跃。
尤其是李谕的忘年之交、铁杆支持者玻尔兹曼,他当天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给所有学生讲起了这个实验:“现在已经有无数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原子还会远吗!”
就连此前的反对者,奥斯特瓦尔德以及马赫,悄悄做完试验后也不得不服气,于是暂时选择了沉默。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不过他们想不到,子弹飞一会儿就变成炮弹了。
另一个很高兴的则是爱因斯坦,他第一篇重要论文分析的就是分子存在。李谕的办法显然更加易于理解且人人可以操作,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意思。
但这也间接巩固了他发表论文的信心。
而荷兰的范德瓦尔斯在看到后,则进而对照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范德瓦尔斯不仅有知名的分子间范德华力这个成就,他获得诺奖靠的是推广了理想状态气体方程,从气态推广到了液态。
范德瓦尔斯的方程对工业界影响可谓极大,因为通过它可以得到任何气体的等温线,为液化提供了非常强力的理论支持。
范德瓦尔斯立刻来到来顿大学找到洛伦兹。
“教授,您有看到李谕的新论文吗。”范德瓦尔斯问道。
洛伦兹说:“抱歉,我这段时间研究工作较多,最近的期刊都没有来得及看。”
“没关系,我正好给您讲一下。”范德瓦尔斯说。
讲了个大概,洛伦兹听出端倪:“好有趣的想法,试验听起来并不困难,竟然可以这样论证分子的存在以及分子的大小。”
类似的实验后世有个更出名的。
就是石墨烯。
金刚石里的碳原子组成了三维结构,所以比较坚硬。而石墨就是一层一层的原子,层与层之间靠的是范德华力连接,所以很软。
石墨烯就是只有一层原子结构的石墨。
这东西好处很多,是后世材料学的重要潜力门类。
石墨烯最初是怎么制得的非常有意思:竟然是用胶布反复粘石墨!一层一层粘,越粘越薄,最后拿到电子显微镜下一看,只有一层碳原子!成了!
当然过程没有说得那么简单。
范德瓦尔斯说:“下次李谕来欧洲,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一趟,有很多问题可以与他探讨。”
洛伦兹说:“我赞成你的说法,实际上我同样非常希望与他仔细聊一聊。”
范德瓦尔斯笑道:“您的名望重,一封邀请信肯定能够请来。”
洛伦兹说:“教授先生的名望也不低。”
范德瓦尔斯不再推辞:“我们联名!”
——
收到这些大老来信,李谕更加不敢怠慢,自己在京城的话,因为路途遥远还好说,如今人都在美国东海岸了,这么多邀请发过来,肯定要赴约。
电报都是近卫昭雪负责接收,不过看起来一直是非常专业的学术沟通,自己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全是顶尖的科学家,研究的也都是比较新的理论。而近卫昭雪虽然学习很刻苦,也比较广博,但都是相对经典物理学,和大老们一比,节奏差了好大一截。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