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剑境之道2
于正行纠正他,“不,剑技千万变,持剑是祖先;好的剑修一剑在手可挡百万兵,但在攻击上却有先天劣势,距离是硬伤,如果只挨打不还手,被击败就是迟早的事。
你的近身剑技很好,要保持,对景的时候就会給你的对手一个惊喜。”
候茑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虽然他现在还挡不住飞剑,但这是境界的问题,不是剑技的原因。
于正行继续道:“剑道六境,你已得其二,剑胆剑意,也是伱攻击犀利的保证,那么下一关就是剑识,这是你是否能够成为真正剑修的前提。”
候茑疑问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飞剑?需要剑识?”
于正行解释道:“剑识,原意最早的出处本是观剑识器,意指若修士欲精一器,当若佩剑,朝夕相处,长久相识。后来引申,用于飞剑之上,指的就是人与飞剑的之间冥冥中的心神相连。
剑一飞出,离开了手掌,没有肌肉带动,怎么控制?
修真界中常有控鹤术,控物功等等,其实是通过对法力的运用来操纵飞剑,把法力当成那根线,弊端可想而知,既不能远,还易被骚扰打断,不是上乘控剑之术。”
候茑频频点头,在藏剑楼中也有这样的剑术,掷剑之后还能回转,但却是灵力操纵,繁复不说,威力不提,还极容易失控,对他来说真心不如从宝葫芦里再取一把长剑来得便利,所以就从未修习过。
“飞剑一击百丈,碾转自如;更有金丹上修击剑数里,无不如意;我听说再往上的境界还有一剑千里,破碎虚空的飞剑,这怎么可能用法力来操纵?
所以我们讲剑识,就是让你和你的剑器成为朋友!
闻香识女人,谈识知剑器,形成了默契,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距离就再也不是隔绝你们之间联系的障碍,所以全真教飞剑之利,全在一个识上!”
候茑兴趣大增,虽然这些东西他通玄之后也一定会知道,不到通玄知道也没用,但对一个爱剑之人,哪怕再多一点关于剑的知识也是好的。
“您的意思是,只有识剑,才能御剑?通玄是境界提升,却不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剑识?”
于正行点头,孺子可教,“正是如此,境界是道,剑击是术,等到了某种不可想象的高度,道也是术,术也是道,但现在不成,道就是道,术就是术;所以我们现在说剑道,其实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是剑术而已,哪怕它未来有可能变成道。
全真教中达到通玄的上修,只有近一半才能产生剑识,才能真正练成飞剑;像你郑师叔那样的练的就不是飞剑,而是术法和剑术的配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当然也就显不出飞剑的威力,才让那头画皮妖如此猖厥,非剑不利,不得其法耳。”
“原来如此,我说郑师叔和您的境界差别也不大,三个打一个怎么还对付不了画皮妖,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于正行看了他一眼,显然对把他和郑士燮做比较很不满,但也没多说什么,
“剑识之后我不多说,说也没用,徒乱人意。但对怎么培养剑识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今日既然对你言及,那当然就是对剑识的培养现在就该下手了!
你在剑上的天赋非同一般,如果未来踏入通玄之境,却不能产生剑识,落得个和郑士燮一样的结果,实在是遗憾。”
把手一指,一枚飞剑吞吐不定,围绕着于正行身侧盘旋,候茑甚至都能感觉到飞剑上那股喜悦之情,那是对主人的依恋孺慕,赤子之心,跃然剑上,看得他是心痒难挠。
“原来飞剑真的有自己的感情!”
于正行骄傲道:“当然,它就是剑修的另一条命!没了它,剑修身不如体修,道不如法修,禅不如佛修,魂不如鬼修,骨血不如魔修,我们又凭什么与人争胜?
古籍记载,养成飞剑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剑丸法,剑盘法,外剑法,但这些都不适合我们锦绣大陆的剑修。
剑丸,我们没有诞生它的小千世界;外剑法,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天材地宝;剑盘法是外剑法的引深,当然也就只能想想;但全真祖师另辟蹊径,却创造出了独属于锦绣大陆的剑识之法,一样可以操剑纵横,出入青冥。”
候茑听得心荡神移,不能自己;在这一刻,他的修行梦想又多了一个,除去飞行外,又加上了飞剑。
“正常情况下,培养剑识当从通玄开始,也会有很多配合养识的手段,比如从五行属性着手,从阴阳变化入局,等等、
但这些手段都只独属于通玄境界修士有了法力之后,对通玄之下的层次就无能为力,这是境界的鸿沟,无法逾越。
所以对大部分修士而言,正常节奏下都会在通玄后去体悟剑识,由此浪费了通玄之前大量时间,很多人为了剑识而体悟一生,终究无感,抱憾终身。”
候茑双目放光,“您的意思是,其实在通玄之前我们这样的境界,其实也是有办法培养剑识的?”
于正行看着求知欲爆棚的小修,很理解他的心情,正如他当初被人醍醐灌顶一样。
“是的,否则我巴巴的大老远把你叫来,难不成是让你听我的故事的?
除去从五行阴阳方面下手,其实还有一个方面是老少皆宜,修凡同对的,那就是生死轮廻!”
候茑一惊,他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却不说话,双目熠熠生光,望定了于正行,
于正行一字一句,“生死,谁都要来一回;轮廻,谁都要走一遭!凡人如此,修士如此,就是仙人怕也逃不过!
你剑技出众,杀心横溢,辣手无情,既然有这等决定生死的能力,不利用起来实在是可惜了;我有剑祭生死一册,正是利用杀伐之术来产生剑识的不二妙法,虽不能保证成功,但对你这样的人的帮助却不言而喻,常自揣摩,当有妙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