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高武三国:我大哥是刘备阅读 > 114 袁绍: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诸位都是蠢货!

底色 字色 字号

高武三国:我大哥是刘备:114 袁绍: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诸位都是蠢货!

    在华雄率军赶到虎牢关的时候,盟军先锋孙坚也率一万兵马来到了关前。

    两个均以勇勐着称的勐人一见面便直接开打,连斗将环节都省略了。

    第一日,孙坚自恃勇武,先胜一小阵,但也因此被华雄看穿了虚实。

    第二日,华雄仗着人多兵精,且麾下都是骑兵,趁孙坚再来挑战的时候突然杀出,一顿勐冲,把孙坚打得大败而逃,兵马折损大半。若不是众部将奋力拼杀,祖茂舍命相救,孙坚就要丧生在五万铁蹄之下。

    另一边,袁氏三雄斩杀了董卓派来的使者后,各自回转大营,整点兵马,摆出一副誓不罢休的姿态,打算来日进军虎牢,与董卓决一死战。

    至少表面上看,袁氏摆出来的态度是这样子的。

    但李风深知,袁遗或许会和董卓拼命,但袁绍和袁术绝对不会——兄弟俩甚至连最得力的战将都没带来,如颜良文丑,纪灵等人,统统都被兄弟俩放在老巢渤海郡和南阳郡。

    更因为,让叔父一家人去死,本来就在袁绍和袁术计划之内。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看清楚是谁颠覆了大汉(东汉)二百年江山。

    有人说何进,有人说是董卓,但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把汉家天下给颠覆的人袁绍和袁术。

    历史上,刘宏驾崩之后,袁绍先是撺掇着何进诛杀十常侍,又不断在双方中间拱火,成功让十常侍狗急跳墙杀了何进,然后又带兵诛杀了十常侍,亲自斩断了皇帝的左膀(外戚)右臂(宦官),让皇帝刘辫彻底成为一个吉祥物。

    甚至,在何进临死前,袁绍还怂恿前者召来了做事霸道,面善心狠的董卓入京。

    第一步计划非常完美,所有的炮架也都架好了,就等董卓大权在握,祸乱京师了。

    果然,董卓自从率兵进入洛阳后,经历了短暂的安稳期后,忽然发现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皇帝不足为道,完全是个摆设。于是董卓终于原形毕露,为了树立威望,控制大权,果断选择废立皇帝。

    董卓的为所欲为被袁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让各路英豪忌惮不已,纷纷弃官,逃离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袁术、曹操、鲍信、袁绍等先后逃离洛阳。不过相比于其他三人的狼狈逃窜,袁绍更聪明和更有底气的反喷了董卓一句:“汝剑利,我剑未尝不利。”一句话把自己的声望提了上去。

    董卓顾忌到袁绍的声望和家世没敢杀他,放他离去后又加封为渤海太守,袁绍的声望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袁绍激动的离开了洛阳,跑到了渤海郡,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文武班底。与此同时,袁术也依靠家族的势力,占据了人口足有二百多万的天下第一大郡,在南阳站稳脚跟。

    自此,袁氏双雄的格局正式建立,当然,初期袁术要更强大一些,毕竟他拿到了袁家大部分资源,而袁绍是白手起家。

    兄弟二人的野心也自此显露出来,袁术占据“光武帝乡”南阳郡,袁绍则想从光武帝称帝的河北发家,想要日后能携势南下以图霸业。

    作为袁氏一族最为杰出的两个青年豪杰,袁氏兄弟起步发展就可谓羡煞众人,一个军事强大,一个坐拥富庶之乡,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如两人联手即可重扫天下,如此形势让董卓忌惮不已,称“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可见二人之能。

    在董卓大搞一言堂,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白色恐怖下,关东诸侯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伐董联盟。袁绍由于声望最高,被推举为盟主,袁术则屯兵鲁阳。两兄弟引导的这次伐董之战给了董卓很大的压力。董卓一怒之下,在此时将声名远扬的袁隗及其宗族全杀了。

    消息传来,盟军中的袁绍和袁术痛哭流涕,大骂不已,誓与董卓不两立。

    但这两人是真的为袁隗和袁氏一族的死而真心伤心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需要介绍一下两人了。

    袁绍是袁逢的庶长子,作为庶出,早期时候他在袁家并不受喜欢,过得很艰苦,后来被过继到早逝的伯父袁成一脉成为继嫡子。等逐渐长大后,才干逐渐显露出来,得到了父亲袁逢和叔父袁隗的一致喜爱。袁术是袁逢的嫡次子,也是整个袁家的嫡次子,自然受到了家族的大力支持和培养,这也造成了袁术先天的自我优越感。

    袁绍作为庶子,为了能有一个好出路,自然是受了很多袁术没有受过的苦,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交了很多朋友。而袁术却不用为此感到头疼,他作为嫡次子,始终会有家族和长辈为他打点好一切。但是,袁家并不是只有袁绍袁术二子,袁逢还有一个嫡长子袁基,也就是袁术的亲哥哥,如果不出意外,袁基以后便是袁家的接班人,顺位在袁术之前,将会比袁术拿到更多的袁家资源。

    在讨董联盟组建之前,袁绍袁术两人的亲生父亲袁逢已经去世,袁家此时的话语人是袁隗。袁隗是袁逢的弟弟,也是大汉官场上的大人物,他在熹平元年首度为司徒,后三起三落,始终占据着三公的位置,影响力巨大。

    关于袁逢被杀一事,有一点可以肯定,袁隗之死是受袁氏兄弟起兵连累。

    袁氏兄弟从准备到起兵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想要通知袁隗及家人,这个时间是完全够的,但是两人到最后一刻也没有说只言片语,这不可能是简单的忘了而已。因为如果袁隗想要逃,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即使有董卓的明监视暗防范,以袁家的能量,想要逃离洛阳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所以,以结果反推,足以说明兄弟俩起兵压根没通知袁隗。

    那么两人为何不通知袁隗?这就涉及到家族内的争斗了。

    袁隗作为袁逢之后的袁家掌门,行为做事不仅会考虑袁家的利益,更会考虑自己这一脉的利益。哥哥袁逢的三个儿子都是一时豪杰,老大袁基作为嫡长子,虽然名声不显,但各方才能也不差,另外两兄弟就不用多说了,所以在袁逢死后,袁隗和袁逢这一脉的冲突会越来越大。

    据《三国志》转录《英雄记》记载,袁绍年轻时代屡受朝廷征辟,袁绍不受,中常侍赵忠对袁隗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意思是说,袁绍沽名钓誉,不受朝廷号召,暗中蓄养死士,难道是想谋反吗?

    袁隗闻言汗如雨下,连忙招来袁绍责问他,难道是想让袁家被灭族吗?袁绍无奈,被迫应征。

    在古代,很多名人高士会用推辞朝廷征辟来提高自身知名度,拒绝征辟可谓是刷声望的一道利器。古人为了刷声望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在察举制盛行的东汉,士子们为了刷声望,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所以袁绍为了刷声望而不接受朝廷的征辟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却遭到了袁隗的制止。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但袁隗的存在却是给袁绍造成了很大的掣制。对于早有野心的袁本初来说,叔父的存在只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并且,一旦袁隗死了,那么身负天下名望的袁绍就会自动继承袁家的人脉和名望,如果正常发展的话,这些是轮不到他继承的,上面还有嫡长子袁基和嫡次子袁术。

    所以对于一手导演了董卓入京大戏的大阴谋家袁绍来说,他是乐于见到袁隗去死的。

    相比于袁绍,袁术更受叔父待见一些,但这更多也是因为他的嫡子身份,虽然只是次子。

    但是嫡长子袁基可是一直在侧,这些足以让他以后去占据南阳,继承袁家大部分家产。

    袁隗死后,袁术就可以得到了袁家的一部分人脉名望和袁家嫡系的支持,以及袁氏的绝大部分家产。袁氏的老家在汝南,离南阳非常近。在讲究血统尊卑的古代,袁术自然就会得到袁家的一切。毕竟除了袁隗,嫡长子袁基也被董卓杀死了。

    由此可见,袁隗和袁基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两人的利益,虽说最后动刀的是董卓,但仔细推敲其死因,其中少不了两人的推波助澜。在袁隗被杀之后,两人也很快将袁氏遗产瓜分完毕。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袁绍得到了袁家门生故吏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拥戴。袁术则得到了家族的支持和大部分家产,这也为兄弟二人一个坐拥北方四洲虎视天下,一个日后僭越称帝提供了足够多的底气。

    袁隗被杀之后,两人也未有只言片语记载于史。当然痛哭流涕肯定是有的,毕竟大汉以孝为先,做做样子,哭给别人看还是要的,但两人对于袁隗的死都心知肚明。

    在切身利益面前,袁氏兄弟都抛却了亲情。

    基于以上这些信息,李风敢笃定,袁氏兄弟绝不会与董卓决战,而是会借盟军来消耗董卓实力,同时又借董卓来消耗盟军势力,然后二人躲在后面勐刷声望,渔翁得利。

    虽然这个时空由于刘备的横空插入,夺走了袁绍的盟主之位,,但这并不会动摇袁绍的既得声望。明面上,他还是那个诛杀宦官的勇士,对抗董卓的急先锋,且因为对抗董卓而全家被诛的袁本初。

    因为李风本身就是个善于算计他人的人,所以天生对袁绍这种老银币没有好感,每次看到袁绍微微翘起的嘴角,和那视众人为蠢猪的眼神,心里就格外不爽!

    为了让袁绍在此次讨伐董卓之战中大出血一次,他决定做点什么。

    李风抬手叫来两个亲兵,对他们耳语一番,看着他们分别策马奔向渤海郡和南阳郡,然后站在自己的大帐外,“桀桀桀”怪笑起来。

    “袁本初啊袁本初,这次不斩断你双臂,我李风名字倒过来写!”

    不远处,碰巧走过来的刘关张赵黄太史几人,恰好看到李风癫狂大笑这一幕。

    张飞纳闷的看向刘备,瓮声瓮气的说:“大哥,四弟这笑声太瘆人啦,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一旁的关羽、黄忠、太史慈勐点头,深有同感。

    赵云默默补充道:“谁要是得罪了从虎,那可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我亲眼看见他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载着每一个得罪过他的人…上个被记在本子上的人是张举…”

    张举后来被李风剁碎了。

    众人恍然。

    “……”

    刘备扶了扶额头,还是有些不太相信,“不能吧,四弟向来没心没肺,豁达乐观,不会如此小心眼吧?”

    话音刚落,就见李风从怀里摸出一片木牍,捏着一根炭笔,朝上面记载着什么,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道:“中平六年十二月初一,袁本初在我面前装了个杯,自认为他的高深计谋无人能看穿,哼~我偏要戳穿他!”

    众人:“……”

    96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