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顶部广告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六十八章 榷税

底色 字色 字号

晚唐浮生:第六十八章 榷税

    高氏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去的。

    作为女人,她隐隐清楚是怎么回事,毕竟已经有过一个孩子了。

    两位中官变得愈发客气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搀扶高氏上了马车,以前偶尔还阴阳怪气两句的,现在一句都没了脸上挂着谄媚的笑意—这个时候,没必要得罪怀了龙种的女人,往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高氏还在捂嘴抽泣,自哀自怜之中,根本没注意到二人态度的改变。

    马车离开大府后,慢慢行驶在街道上。出了南门之后,便向西拐,往临朔宫金台殿而去。不过今天有点「堵车」..····

    宽阔的道路之上,一辆大马车倾覆在地。车夫手忙脚乱地清理着掉落地面的碎瓦片、红砖头,其他满载建筑材料的马车也停了下来,纷纷过去帮忙。

    「晦气!」中官张居翰怒骂一声,挥了挥手,让看护高氏的两个小黄门也上去帮忙。

    随车护卫的还有四名骑士,其中一人更是已升为副将的元行钦,他策马前去,询问了一番,然后又回来了,道:「内务府要在蓟城西南建一座马车工坊,专门造四轮马车。」

    「莫非就是圣人所乘的马车?」张居翰有点印象。

    「就是那个。」元行钦道:「听闻这回主要造辎重运输车。其实,这车如果改造成偏厢车,在草原上很好使,比咱们原来的更好。」

    两轮马车有个缺陷,即很难找到与车架正好一样高的挽马。一般而言,车厢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无论坐还是站,都不是很舒服。

    如果是四轮马车,那就完全没问题了。随你马的肩高是多少,车厢都是水平状态,人站在里面射箭或厮杀,都要方便很多。

    「圣人真是雷厉风行。」张居翰叹道:「这砖瓦从西面运来,莫非是西山?」

    「是西山。」元行钦又道:「上月随圣人入西山行猎,但见浓烟滚滚,有萧氏族人在西山建砖场烧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刮起的风。或许是灵州时代吧,圣人就喜欢建窑烧砖。而且砖瓦轮窑大兴之后,砖头的产量大增,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砖价一路走低,很多人便更愿意用砖头来建房子了。

    但凡有点钱的军士家庭,其宅院基本都是砖木混合结构的。

    墙体用砖砌成,横梁、门窗、廊柱之类用木头—在可以烧煤烘干木材之后,木料价格也大大降低。武夫们对此还是很感激的。

    大伙又不傻,没有砖头,那就得住木屋或土坯房。

    前者非常害怕虫蚁,也害怕潮湿的气候。洛阳有些地方原本是沼泽,地势低洼潮湿,如果碰上多雨的夏季,木墙上给你长点蘑菇并不是开玩笑。

    土坯房则不够结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挑细沙筛选,然后夯土版筑,往往都是挖来的方方正正的大土块,非常怕雨打风吹。时间久了,土坯上还满是虫眼,一些马蜂把窝安在土坯内部,十分烦人。

    把砖价打下来,把木料价格打下来,造福的是所有人。也许现在只能惠及部分有财力的百姓,但将来呢?说不定就能惠及更多人了。

    「烧砖要有煤,西山那边定然开有煤矿,谁家的?」张居翰问道。

    「还是萧家的。」元行钦说道:「以前是李存璋开的,后被朝廷没收,转租给了萧氏。」「煤矿可挣钱了······」张居翰嘿嘿笑了两声。

    没点根底的,能开煤矿?他曾经作为中使去过河阳修武煤矿,里头赚钱的门道太多了。洗完的煤直接卖。

    记得最初在关北采煤定价的时候,下面人问圣人石炭作价几何。圣人只吟了两句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红纱

    因为过于轻薄,用料不足,故十分廉价,比绢便宜多了,半匹也就一百多钱的样子。绫的价格比较贵,宫中用的可能质量、面料都比较好,但一丈三百钱了不得了。

    半匹红纱一丈绫,绝对不会超过五百钱,更大可能只有四百钱,却买了一千斤的木炭,折合一斤半文钱,确实与强抢无异了。

    但煤炭的产量、成本比起木炭来说,却要便宜太多了。尤其是灵州那地方,羊蹄子刨草根的时候都弄出过煤,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来给一千斤煤炭定价,却又有得赚,给幕府贡献良多。

    张居翰不知北平府煤价几何,多半比灵州贵不少,想来是相当赚钱的。

    另者,煤采出来后要洗,洗完后沉淀下来的煤粉可拿去做煤球或烧砖,甚至就连煤矸石破碎后,混以黄泥,都可以拿来烧,这同样是一笔收入。

    「朝廷要开始收榷煤钱了吧?」元行钦突然问道。

    张居翰先是一愣,继而轻轻点了点头,道:「多半是了。」其实,大伙现在都摸清楚圣人的套路了。

    一种事物新出来的时候,他不会收税,甚至千方百计给予便利,呵护其成长,让更多的人使用,最终达到离不开的程度。

    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刚出来时其地位并不稳固,了解的人也不多。这时候如果竭泽而渔,就可能令其天折,从此消失。

    等到走入千家万户,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多之时,就可以慢慢收获果实了。

    就像煤这种东西,几十年前太原百姓最开始使用。那会还叫「石炭」,自己随便挖,没人要钱,根本不像一门生意,所以很长时间没发展起来。

    大唐各处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煤矿,但都局限于当地。就整个天下而言,用的人极少极少。

    但圣人在关北禁止人们伐树,令以煤代之。虽然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程度走样了,很多人仍然偷偷伐树烧炭,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如此,但煤炭的使用人群大幅度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圣人在军事上的连番胜利,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多,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兴起采煤业,如同州煤矿、修武煤矿、梁县煤矿等等。

    虽然公卿贵族们觉得煤炭不如木炭好,但对普通百姓而言,煤炭的价格实在太亲民了,久而久之,就把木炭打得溃不成军,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圣人说他最初推广煤炭是为了「保护环境」,说关北的森林一旦砍掉,随着天气渐寒,就再也长不回来了,然后都会变成沙地,百姓无法生存。

    张居翰是不太信的。但无论怎样圣人确实做到了。

    不让百姓伐木烧炭,光靠嘴皮子上下一碰没用,甚至严刑峻法也没用,因为木炭是人们切实需要的东西,你总得拿出替代品吧?

    圣人真的拿出来了,而且更便宜,所以他成功了,张居翰对此很佩服。

    「榷煤钱早该收了。」元行钦说道:「市人做饭取暖,谁离得开煤炭?幽都县的樵夫都下矿挖煤了,不用此物,饭都弄不熟。收起税来,纵然「十分取一」,也是了不得的数字,省得朝廷没钱给咱们武夫发赏■。」

    张居翰哈哈一笑,道:「以往你们卢龙军没钱了,不都自取么?」

    「大头兵才喜欢自取。」元行钦啐了一口,道:「我有家有业的,万一乱了起来,家里女人被武夫扛走了,找谁说理去?」

    张居翰乐不可支。

    将帅们其实真不太想作乱,奈何有时候被大头兵拿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榷煤钱,就目前的用量来说,一年几万缗钱是收得的。」张居翰说道。

    「才这么点?」元行钦有些不可思议。

    「要想多收,得让更多的

    人用。」张居翰说道:「榷税,前唐倚之,皇夏也一样。榷煤钱会慢慢多起来的。」

    榷税其实就是后世的商业税,在晚唐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尤其是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朝廷从两税中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对商品税也越来越倚重。

    榷税中最大的收入是榷盐钱,即盐税收入,最多时朝廷一度能收到几百万缗。

    盐税之外就是榷茶钱了,后面还有榷铁、榷漆等各色商品税,一度还征收过榷酒钱,但没坚持下去,反对声音太大。

    榷税由朝廷三司直接收取。

    比如湖州的顾渚茶场,那是朝廷官营的,采茶时大量雇佣季节性工人,最多时上万人。三司就专门派人蹲点驻守,统计产量、销量,然后收税。

    私人茶场也要课税,与官营茶场一样,最初10%,后来慢慢上涨。

    历史上唐昭宗在神策军覆灭后,还有钱重新编练十万新军,靠的就是各镇上供以及丰富的商品税以及各种关卡的商业税收入。

    藩镇是你的,你收两税,然后上供一部分。但商品税是朝廷的,你不能插手—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博弈,但朝廷能大量收取商税也是事实,至少可以和地方藩镇讲讲条件,分享收入。

    简单来说,晚唐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大发展的时期,商税也是第一次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

    其实晚唐时期的商税还算可以接受的,税款摊入商品价格之中,最终销售价也没多离谱。

    到了北宋时期,那就真的夸张了,北宋朝廷有一个十分恶劣的习惯,什么东西赚钱他都要插一脚,有的甚至由官府专营,而不是像唐代那样官营、私营都有。

    以煤炭为例,中唐时期开始有人大量使用,到晚唐五代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到北宋时大发展,于是宋廷直接拿过来专营,不许私人插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腊月,「时连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15斤)钱二百」,即官营煤炭批发出去后,终端商人卖十几钱一斤,开封百姓纷纷表示用不起。

    眼看着冻死不少人了,宋廷「令三司出炭四十万秤,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

    宋廷半价卖四十万秤的煤炭给百姓过冬,即一斤要七文钱,虽然还是偏贵,几乎是粮食价格的两倍,但寒冬腊月间却是刚需,不得不买。

    结果「自是小民奔凑,有践死者。」还酿成了踩踏事件,死了人。当然,这也就是开封城里的百姓买得起了。

    一斤煤炭七文钱,怎么不去抢?于是北宋皇陵的树木都被人偷偷砍了取暖,也是活该。未时三刻,倾覆的马车终于被清走了,道路再度恢复畅通。

    元行钦、张居翰二人护卫着哭哭啼啼、神思不属的高氏,一路紧赶慢赶,很快回了临朔宫。

    ()

    .

    pt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