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顶部广告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明祀 > 38、王太宰荐贤为国、王守仁月余破贼

底色 字色 字号

明祀:38、王太宰荐贤为国、王守仁月余破贼

    “圣明无过于君父,此事非陛下疏忽,皆是臣等不体圣心,于潜邸之臣过于忽视,是故臣请陛下广纳贤才,辅佐圣君秉政!”

    皇帝如何有错?

    众所周知,天子无有错误,皆是有错皆错在百官、人民,而绝非是九五之尊!

    是故王琼当即拱手而言,称是百官不体圣心,对于潜邸之臣过于忽视。

    此不但维护了天子威仪,而且还将锅甩到其他部门,向皇帝表示,自己乃是忠心之臣,皇帝不需要疑我。

    此可谓一举两得。

    反正暗戳戳贬低其余人,将自己放在皇帝心腹之位,即不损自己半分,亦可有所进益,自是无有不可。

    当然这不过是王琼甩锅之词而已。

    皇帝从登基到现在不过两日,所有事情还属于一头乱麻之时,顾不上袁宗皋等人理所当然。

    哪怕是杨廷和、梁储二人封赏,还是皇帝自己提及,不然这辈子恐怕无人会提。

    可既然如此,谁又会吃了没事,想起一个区区兴府长史?

    朱厚熜、梁储二人固然心知肚明,但也没想过拆穿,盖王琼首先丢出一个“皇帝无过错”的立场,也就证明这番话,即使其他官员听到,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但王琼的话,让朱厚熜颇感意动,即询问:“太宰有何贤才相荐于朝?”

    既然王琼说出纳才之言,则证明其心中有了一个优质人选,需要举荐给自己,不然何故突然将话题转至纳才?

    而且被举之人身份,应该还不低或是在野之人,不然王琼自己定夺足矣,何须在向皇帝举荐?

    且极有可能是个烫手山芋!

    但朱厚熜并不在意,如今已然站在风口浪尖,还怕手上一点烫意?

    如果举荐之人,果有大才,则朱厚熜也不会介意这点小小的烫意。

    王琼闻之欣喜,旋即打好腹稿,然后道:“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王守仁,正德十四年,一月破宸濠贼军。

    因大行皇帝南巡,因此一直未曾封赏,臣见此人颇具才干,精通圣贤经典,熟知兵法韬略,故请陛下信之用之。”

    梁储甫闻王琼举荐王守仁,便眉头深锁,心中暗道:“这王琼果然不怀好意,居然引王守仁为援!”

    王守仁本正德初年被大行皇帝贬谪龙场驿,如若非王琼举荐其平定江西、贵州叛乱,恐怕此生王守仁也只能在贵州坐死。

    以此而言,王琼可谓是王守仁恩师,如若王守仁入朝,最次也是尚书、或是侍郎佐贰。

    盖王阳明之衔,乃正三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本质而言乃是京官,调入京师无须降品。

    且以御史转部曹,更无须降品。

    如此一来,大概可以确定,王守仁果真入京,则必有一位尚书或者侍郎会转调。

    届时王琼便有了一个好帮手,这对朝局而言,绝非什么好事。

    当然,还可以将王守仁调往南京,因为南京也有六部,不过是留着养老的。

    当年王守仁之父王华,被赶往南京之后,一辈子也没再入北京,甚至连提名之人都没有,简直正德朝一大怪事。

    不过梁储也不准备说话,毕竟此事与其无关,王守仁入京师,头痛的应该是杨廷和。

    毕竟王守仁不可能去背叛王琼,而王琼与杨廷和是宿敌,此必有一战。

    王琼今日在君前举荐,恐怕也是有先人一步之意。

    如果杨廷和选,极有可能将王守仁调往南京,不会允许他与王琼混在一起,搅乱本已经浑浊不清的局面。

    但朱厚熜不同,他根本不知道王琼和王守仁有什么关系,但他听过王守仁的名声。

    “一生首拜阳明”、“明朝文人最能打”、“明代绝顶军事家”、“明代大儒”、“心学”、“孔孟之下唯一圣人”、“三不朽”等等名头,王守仁之名在后世,可谓如雷贯耳。

    如今这个战神,就在他的治理之下,这让他如何不喜?

    在他看来,只要重用王阳明,还需要怕蒙古年年犯边?

    有战神在,蒙古冢中枯骨耳!

    心思活络的朱厚熜,便诚恳询问王琼:“太宰以为如何加封?”

    当皇帝说出这番话之时,明显就证明皇帝有所意动,心花怒放的王琼当即答复:“臣以为可迁王阳明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如此一来足以褒其功。”这也是王琼深思熟虑已久,才做出的决定。

    兵部尚书王宪,虽然与他同属王姓,但二人根本不是一个阵营,如此顶换王宪则是最好的办法。

    右副都御史、巡抚迁尚书,属于平调,再加上从一品太子少保,则足以彰显王守仁历年功劳。

    然而朱厚熜却并不是很满意,如王守仁这种能人,怎么能够在部曹玩弄政治,浪费一身才能?

    这岂非让玉璧蒙尘?

    是故朱厚熜皱眉说道:“王守仁既有运筹帷幄,统兵千里之能,安能苦居部曹?”

    王琼瞬间懵了。

    这好好的计划,怎么突然间就变了模样?

    尚书多少人一生梦寐以求,却无法触及?

    如今皇帝居然说,苦居!

    这让王琼不知何言。

    最主要的,还是朱厚熜打乱其心中完美计划,让他一时反应不过来。

    良久之后,王琼心力衰竭的问道:“陛下以为何赏?”

    “依我看来,一月剿除宸濠逆贼乃泼天大功,不重赏不足以彰显天家恩待朝臣。

    是故朕以为,当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绥远、宁夏四镇军务,太宰以为然否?”

    在朱厚熜看来,那就需要将刀用在好处。

    如今京城官场风云诡谲,就算是把王守仁调进朝堂未必有用。

    甚至还可能因为政斗,而浪费对方一身本领。

    不如将其投放疆场,为国家屡建功勋,抵御蒙古外敌。

    以王守仁诺达名声,肯定不会负了自己。

    不然何至于后世王守仁之名如此巨大?

    然王琼则截然相反,他想要的乃是王阳明入京辅佐他,为后来的斗争找个帮手,好进退有据。

    如今皇帝却将对方赶至西边,抵御蒙古。

    看似官职、权利都有大大增加,甚至辐射九边绥远、宁夏、大同、宣府四镇,如果不是明代官制原因,王阳明可等同于唐朝节度使一般权利。

    可这又有什么用?

    不入朝堂终为蝼蚁罢了!

    明代讲究乃是政治治国。

    若是政治斗争不过关,就算是总督九边,一旦朝堂有变故,随时可以将这位九边大将给立马推倒。

    可以这么说,如果王琼倒了,王守仁十有八九会被清算在内。

    除非皇帝硬着头皮,保住王守仁,不然绝对逃不掉。

    可王守仁远离京城,从未与皇帝有任何交情,这些微薄的圣眷,又能保住其多久?

    只有在京城,时常陪伴在皇帝身边,这样方能巩固圣眷。

    不然时日太长,事情太多,皇帝早晚会忘记这个九边大将……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