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顶部广告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三二四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敌对

底色 字色 字号

新顺1730:第三二四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敌对

    四个推论一说,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伊丽莎白下意识地喊道:“荷兰!”

    汉尼拔则是下意识地用汉语嘟囔道:“南洋?”

    贝斯图耶夫的推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特别有道理。

    因为这个时代的欧洲,很多国家的士兵,就像是君主的奴隶,是可以花钱租出去赚钱的。

    就像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打到后期的时候,前波兰选王、萨克森选帝侯,就出租自己的士兵赚钱。一个士兵作价15两白银,直接给个人家族增加了50万两的收入。

    而且如今燧发枪已经普及,把一个农民抓到兵营里练三五个月,就能成为一个士兵。

    只要有钱,就能打仗。而且各国都可以找雇佣兵,甚至是成建制的各国野战部队也可以成为雇佣兵。

    有些国家,不怕花钱,就怕没地方花钱。

    而俄国,除了短暂的几十年外,其余时间、一直以来、此时要面对、将来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没钱。

    穷。

    贝斯图耶夫能这么想,除了他可以从汉尼拔那得到关于刘钰早在十余年前就琢磨着政变的内幕消息、得到大顺对外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外,也和他一直以来的外交思维方式有关。

    历史上,贝斯图耶夫一直试图和英国签订一个《补助金条约》。

    英国每年给俄国提供30万两白银,至少五年。

    而俄国则至少编练一支5万人的军队,在英国需要的时候,为英国提供帮助。

    如果俄国能够把部队开到汉诺威,保护英王的龙兴之地,英国可以多付给120万两白银每年。

    如果英俄达成同盟关系,并且俄国保证与英国的敌人作战,且不可能单独媾和,英国将另外支付本息合计1800万两的军费,分6年付清。

    这就是他“亲英”的原因,为了用英国的钱,来治好俄国的穷病,靠英国人的钱养的兵,随时可以用来吃周边的土地。

    而且在大战略上,俄英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反倒可以有共同的敌人。

    当然,历史上的补助金条约最终没签成。

    因为英国人觉得,和平时期给俄国人钱养兵,那是脑子有问题。

    等着马上开战了,又想和俄国签的时候,晚了。

    不过,贝斯图耶夫的这种思维模式,却早已存在。

    所以他立刻想到了这种情况,而且立刻想到了另一个有钱、且和大顺可能发生矛盾的国家。

    荷兰。

    贝斯图耶夫当年当过驻荷兰的公使,他在荷兰的时候,荷兰还没有烂到现在这种程度,还是很有钱的。

    荷兰又向来喜欢撒币,用撒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鞭长莫及的时候。

    贝斯图耶夫说完这个呼之欲出的推论后,又道:“而中国的情况,和欧洲又大为不同。一旦遭到了进攻,很可能会进行全面报复。事实上,就算我猜的是真的,我们也不可能接受这笔钱,和中国开战。得不偿失。”

    “所以,他才希望以为理性一些的君主成为沙皇。因为只有不理性的人,不为俄罗斯利益考虑的人,才可能做出违背理性推理的举动,比如对华开战。”

    “这也符合他告诉汉尼拔中将的话。他希望俄罗斯的沙皇,是一位以俄罗斯利益为重的理性人。”

    “或许是汉尼拔中将对陛下的一些介绍、或许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情报,让他做出了推论:陛下是个理性的、为俄罗斯利益着想的完美君主。所以,他才极力参与这场政变?”

    伊丽莎白郑重道:“我当然会继承父亲的意志,以俄罗斯的利益为重。”

    这样说着,心里也有自己的考量。

    至于现在,伊丽莎白认为,俄国只需要继续对瑞典作战,等待各国给俄罗斯开出价码。作为一支可以左右天平的力量,只有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才能卖出最高的价钱。

    她直接点了贝斯图耶夫作为枢密院总理大臣,就是为了让俄罗斯可以借助瑞俄战争尚未结束的理由,为两边都留下了方便之门。

    法国这边,有拉谢塔迪侯爵,还有莱斯托克伯爵,既有法国大使,也有跟着她一起政变有从龙拥立之功的法国贵族。

    英国这边,有当年出国留学历练时候给汉诺威的英王乔治二世当过几年近臣、几乎把亲英写在脸上的贝斯图耶夫。

    两边互相争斗,她这个沙皇才能居中平衡,既可以防止亲法派彻底控制朝堂,也能够保证不会过度滑向英国。

    俄法同盟?

    俄英同盟?

    两者必须选一个,因为只有把手伸进欧洲,才有资格分赃,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不被轻视且能被承认的大国。

    不把手伸过去,也就没有筹码。

    把手伸过去,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筹码。

    至于到底选谁,此时还不是下注的时机。而且,俄国现在有个几乎完美的理由拖下去,那就是“我不是不想参与中欧、西欧的战事,我很有兴趣。但当务之急,我要先把瑞典解决了。”

    现在中欧的局势,还很不明朗。

    刚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法国军队攻占了布拉格,其势正盛。

    普法联盟在此时的欧陆真的是没有敌手,法国陆军传统就很能打,普鲁士没想到也特别能打,巴伐利亚也不差。

    奥地利又死撑着,不割西里西亚,但感觉再撑下去,维也纳都快要被打下来了。

    虽然不管是伊丽莎白还是贝斯图耶夫,都对普鲁士全无好感,极为警惕。

    也虽然贝斯图耶夫认定了法国才是俄国称霸的最终大敌。

    但在现在这种局面站队,反法普同盟,那可就是以感性取代了理性了,纯粹脑子有问题。

    如果要是奥地利被肢解了,俄国当然可以立刻和法国签订盟约,跟着一起吃一口。而不是傻呵呵地和整个欧洲作对,去打已经把奥地利肢解了的普法同盟。

    但只要奥地利还喘气呢,局势还没有到彻底清晰明了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破坏和奥地利的关系。

    终究,两家还要一起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巴尔干地区两边也有共同利益。加上土耳其现在距离所谓的“西亚病夫”还有段距离,刚爆锤了奥地利,看起来还是很吓人的,故而与奥地利能不翻脸就不翻脸。

    况且,绝对的理性,是对“哲人王”的要求。但凡是人,就不可能绝对的理性。

    伊丽莎白内心其实很讨厌英国、奥地利,因为这俩国家的势力,在之前的俄国混乱政局中,都是坚决反对伊丽莎白上位的。

    反对的原因,也是基于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政策的继承者,或者说是俄国新党的代表人物。

    绝对理性的君主,可能会在登上皇位之后,杜绝之前那些继承宫斗时候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换到大顺这边也一样可以理解:某皇子卷入了夺位之争,结果一些大臣反对此皇子,等此皇子真登大宝之后,能像李世民对魏征那样的能有多少呢?

    不过在对待大顺的问题上,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让伊丽莎白倾向于和大顺立刻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感性上,刘钰确实是“雪中送炭”,几乎凭一己之力把她送上了沙皇的皇位。

    虽然实际上没有刘钰,她自己政变也不难,但谁也没有前后眼,这一招化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的手段,正是刘钰所极为擅长的。

    理性上,和大顺开战没有任何的好处。

    那些荒芜的土地,对此时的俄国而言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些毛皮;而对大顺而言,最有价值的是农耕地和西北边疆。

    两国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适宜耕种的地方不产紫貂、产水獭的地方也不怎么适合耕种;准噶尔是信黄教的,喇麻阶层对东正俄国很反感;大顺要的则是一个稳定的西北边疆,防止再出现一个瓦剌。

    至于贝斯图耶夫的猜测,就算猜测为真,那伊丽莎白也不认为这件事与俄国有什么关系。

    这和收英国人的钱打仗不一样,收英国人的钱,可以顺便把周边的土地占了。

    真要是收荷兰的人去和大顺开战,那就纯粹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了。

    欧洲有欧洲的规矩,比如可以雇佣他国的雇佣兵,甚至雇佣他国成建制的野战部队,并不算宣战。

    各国之间也有条约制衡,因为没有一个能打破条约的力量,互相之间都有外交上的潜规则。

    可这些潜规则,大顺可不承认。

    就算俄国说,那些哥萨克是荷兰人出钱雇的,只是从俄国出发而已。这要是在欧洲,不算是俄国对大顺宣战。可这放在根本不讲欧洲标准、而有自己的一整套标准的大顺,这句话跟屁话没有任何区别,肯定会不择手段的报复。

    一旦大顺选择不择手段的报复,俄国就会很难受。

    大顺手里,还始终捏着一个俄国极为担心的病灶——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部。

    大顺当然不喜欢土尔扈特部,历史上土尔扈特部东归,那也是一开始计划着趁着准噶尔覆灭回来抢地盘的。

    然而如果中俄之间爆发了战争,按照刘钰一直以来的外交手段,很可能就会给土尔扈特部极大的支持,给钱、给枪、给教官,俄国可是受不了。

    伊丽莎白看了一眼汉尼拔和贝斯图耶夫,坚定地说道:“为俄罗斯的利益考虑,我绝对不会考虑和大顺开战。不管这个假设的第三方开出了什么条件。我们没有办法攻击到他们的腹地,但伏尔加河畔却还有一群蒙古人,相对于我们强制服兵役的要求,大顺的统治更有吸引力。”

    bq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