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顶部广告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五十章 皇帝的棋子

底色 字色 字号

新顺1730:第五十章 皇帝的棋子

    现实的真相是残酷的。

    大多数人都有英雄气,知道了残酷的真相后依旧勇敢的活下去。

    杜锋也不例外。

    年纪虽小,生长的地方也不是京城勋官圈子的大染缸,可这点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仔细考虑了一下刘钰的话,叹了口气,苦笑道:“大人所言极是。无非是赌,赌输了也没什么。如大人所言,我学那些东西是有底子的,应该不难。只是……如今只有个夺炮之功,实在不知道能不能将功抵过。”

    刘钰嘿嘿一笑,屏退了其余人,就留下他俩。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了。出来一场,不立些功,着实对不起咱们走了这么远的路。”

    “如今这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我来说倒是够了,对你们来说却是不够。就是不知道你们两个有没有胆子,跟我一起再干一票大的?”

    骄劳布图早知道刘钰就没想着这么回去,听他一说,询问道:“大人是要动手端了那个罗刹人的城堡?”

    “然。”

    “那有什么不敢的?只是大人需从长计议,若是坏了大事,不但无功,反而有过。若是被罗刹人提前察觉我们有开战之意……”

    “这你放心。我自有打算。”

    两人说完,一起转头看着杜锋。

    杜锋恍然大悟。

    他见刘钰的第一面时候,刘钰就说过一句话:我又不是你爹,为什么要不计后果去帮你?

    此时再一想,更觉这话说的极对。

    当日夺罗刹人的炮,是个人就能干,刘大人为何把那功劳让给自己?

    现在想来,自己之所以有这个面子,那是因为自己的爹,是翰朵里卫城的折冲都尉。

    这才是真正的缘由……杜锋心想,只怕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大人就惦记上了。

    什么将功折罪,分明是扣着我当人质,用我劫商队的过错当价码,让我爹用现在的官位甚至是命,和他一起赌一场。

    既是要端那个罗刹人的城堡,这点人肯定不够用。

    肯定要动用翰朵里卫的府兵,然而刘钰是没有资格调动的,调动了也没有人听,只有自己的爹说话才好使。

    一瞬间,杜锋之前对世界仅存的那么点美好的幻想,全部崩塌了。

    虽然之前也不咋地,但至少漆黑的天空还有几颗星星。

    似乎勋贵出身能吃苦、什么都懂一些、不轻视底层士兵的刘钰,还像是颗黑夜里亮晶晶的星星。

    现在嘛,那颗亮晶晶的星星也蒙上了一层黑布。黑的叫杜锋不忍直视。

    见两人都盯着他,无奈苦笑许久道:“我愿意干。想必我父亲为了我,也愿意干。”

    刘钰听杜锋提到了“父亲”,显然这小子很“上道”,宽慰道:“你且放心。我做事,向来谋而后定。我家里几世的公爵都敢拿去赌这一场,你怕什么?”

    杜锋没再说什么,也很识趣地没有去问刘钰具体该怎么办。

    之后的几天,刘钰整理了一下自己绘制的地图,又把从白令手里抢来的那些仔细对照后,重新画了几份。

    连带着这一次顺着黑龙江而下的考察报告、各个部落对罗刹的不满、希望朝贡换取保护等内容,揉在一起写了第二封奏折。

    这一封奏折比上一次的字要多得多,夹带着七八张地图。

    这关系到战后齐国公和罗刹人的谈判,他也不敢耽搁。派了三个人先行回去,沿着驿站把这奏折送回去,自己则带着人在后面慢慢的前进。

    …………

    第二封奏折出发的时候,皇帝李淦并没有在京城。

    銮驾已然出了山海关,快要到铁岭了。

    对外宣称的,并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接受蒙古诸部的朝觐。跟着皇帝一起的还有孛儿只斤家族的那个被封的圈在京城的王爷、一些京城里的勋臣武将,以及皇帝的亲卫诸军。

    事实上,这就是一场御驾亲征。

    对皇帝而言,前线的战斗怎么打、怎么排兵布阵,那不是他该考虑的。

    他没有赵宋家那么有自信,钦定阵图让前线照做。

    他要考虑的,是打了之后该怎么办。

    输了怎么办?

    赢了怎么办?

    种种考虑之下,这一次御驾亲征就有了别样的味道。

    李淦很赞同刘钰在齐国公面前做的比喻:东北的战事,就是两个壮汉彼此拿着羽毛,互相挠痒痒。

    这一战的胜负问题不大。

    李淦也没有想过会失败,毕竟从几年前他就开始让人修建驿站、维护道路、营造船只。

    这一次调集了京营炮兵、老五营的世兵精锐、松花江的府兵轻骑、福建水师的跳帮战剑盾精兵。

    罗刹人最多也就三五千人。

    如果这还打不赢,那就不是和罗刹谈判边境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迁都跑路了……

    李淦要考虑的,是打赢之后怎么办?

    这个打赢,并非是单纯的东北战事,而是东北、西北一系列的战事。

    也就是整个北疆战事。

    整个北疆的战事就是一体的:准噶尔的崛起导致了喀尔喀蒙古的担忧、沙俄东扩导致喀尔喀考虑投俄还是投顺、大顺必须要打败沙俄证明给蒙古人看这才是真正的大腿,然后才能西进帮助喀尔喀蒙古毁灭违背的《喀尔喀——瓦剌法典》的背叛者准噶尔,此平叛也。

    当皇帝当到这个年代,早就没有了什么长生不老药的幻想,更别提万世不易的王朝。

    李淦所想的,只是自己将来在史书上留的名字。

    要做的事太多,要考虑的也太多。

    东北罗刹、西北准噶尔一战打完,少说要准备三五个侯爵、七八个伯爵、十几个子爵……这还是往少了说。

    毕竟立功要受赏,这场连绵不绝的大战总不能舍得封爵。

    考虑到要封爵,李淦就必须要提前布局。

    原本的老勋贵、文臣之间的平衡,会被这一战彻底打破。

    另一个崭新的、足以打破平衡的力量将要出现,那就是这一战中将要新封的一堆新贵爵号。

    这些新爵,大部分肯定不是老勋贵子弟。

    而是这些年在西北、西南逐渐崭露头角的年轻人。

    皇帝分得清什么是勋贵,什么是武将,什么是新贵,什么是旧贵。

    以前明为例,戚继光起步就是四品的指挥佥事,世袭的。

    但在皇帝眼中,那不叫勋贵。

    前朝土木堡后,石亨、焦礼、施聚等边将,真正封爵,完成了从世袭武将到勋臣最难的一步后,这些武将才能叫勋臣,是为新贵。

    到时候如何处理朝中的平衡;如何在新贵旧贵之间选择掌军之人;如何利用旧贵、新贵、文臣之间来唱对台戏,这才是李淦要考虑的问题。

    前朝的经验太多,前朝之前的前朝也有很多以史为鉴的例子。

    李淦读了太多,大致品出了一些道理。

    旧贵与国同休,忠诚基本没有问题,不会闲着没事干造反。一旦造反,不用别人,圈子里的人就会反对,而且造反成本太高。

    旧贵可能会在封太子的时候出问题,往往牵扯到下一辈的站队。如果有太强的,到时候就要除掉。

    然而,旧贵们起步就是勋卫,外放就是一方大将,没在基层锻炼过。

    靠他们打仗,很可能打出一场土木堡。

    靠他们操练京营,更是笑话百出。

    毕竟,人和人的差距不大,只是个几率问题。

    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靠投胎的人才数量和能力,终究比不过尸山血海中挑选出来的,更比不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新贵倒也是与国同休,但需要完成一个从边将到勋贵的转型——不只是官职品级,而是思维方式、与皇权的妥协艺术、以及下一辈开始在皇帝身边当勋卫的熟悉感。

    新贵不太可能封公爵,如果皇位传承出现了空子,这些封了伯爵子爵的勋贵,为什么不搏一搏、再立新功呢?

    和旧贵不同,这些新贵是真的能打,否则也不可能脱颖而出。

    调派他们入京,固然会打破平衡,可也确实能够把京营操练出来。

    这就很难取舍。

    京营是压制地方的,需要很强。

    但京营如果被新贵掌握,皇帝又不放心,越强越不放心。

    老勋贵皇帝倒是放心,但是老勋贵能把京营训成笑话,又压不住边将。

    老勋臣一系的,自小就是勋卫,和皇帝算是一起长大。最起码有那么点亲近的感情,也便于掌握和操控,时间长了大约能够知道彼此的性子。

    新勋臣是纯靠战功打出来的,和皇帝很疏远,军中威信又高。

    就怕万一有那么点心思,不是说谋反,而是皇子站队这都是大问题。

    到时候就免不得要走文臣、宦官、武将三者互相制衡的老路。

    然而前朝的教训告诉李淦,这条路也走不通,走到后期会被人打出屎来。

    而纯靠文官掌军、以文御武……且不说旧贵们的反对,军队的战斗力等等问题。

    到时候单单一个文官一家独大,也是难以掌控,远不如皇帝玩离岸平衡好操控。

    总体考量之后,李淦从老勋臣的年轻一辈中着重培养了几个。

    是骡子是马牵出去溜溜,希望这些年轻一辈中能够几个能打的。

    还是靠老勋贵主持京营更放心,战斗力是排在忠诚和皇位后面的。

    那些新贵最好就不要掺和到京城中的事,等百年之后新贵混成了旧贵,再逐渐入京。

    不然新贵入京,皇帝必定会选择文官和宦官去分权,否则寝食难安,而前朝教训又让李淦并不想这么干。

    可这些老勋贵中的年轻一辈出去历练,也有问题。

    老勋贵们执掌京营久矣,在军中不说威信吧,最起码的关系人脉那是盘根错节。

    年轻一辈中历练一番后,要是真有几个人才,借着家里之前的关系,威信日高,只怕尾大不掉。

    思来想去,李淦觉得想要勋贵掌军,最起码要有两个条件。

    一则,旧贵里得有能打的,不能都是废物。

    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勋贵不能养蛊,要么期盼着嫡长子里出个能打的,要么就只能从勋贵次子里选出来几个培养一下。但这个培养,只能是皇帝培养,而不能是勋臣自己去培养——恩在皇帝,不在你爹,你爹是不给你爵位的坏爹。

    二来……作为皇帝,必须要在军中有足够的威信,让自己这个皇帝不再是个空泛的符号。

    以此才能放心让有能力的旧贵子弟掌京营、以新贵在外将边军以制衡。以强力的京营压制边将、又以边将新贵威胁京营旧贵。

    这就不必派文官分权、宦官监视。

    靠皇帝的威信就足够。

    如朱元璋,打出来的,那些勋臣大将,说杀就杀。需要文官制衡、宦官分权吗?

    如朱棣,亲征五次,风湿病让他四肢麻痹、甚至上朝还需要仁宗在旁边传话,依旧亲征。为的就是维系皇帝在军中的威望,压住那些战功卓绝之辈。

    之后的宣宗,也是要出兵打仗、多次巡边的。

    不是所谓的继承祖制,只是因为这是勋臣掌军的体制之下,皇帝必须要做的。否则就干脆杯酒释兵权让文官领军,让勋贵都当富家翁就好。留着勋贵且还有军权,皇帝就得亲征,即便不断输入新的血液为新贵维系京营战斗力,皇帝也能压得住。

    一直到打出来个土木堡后,皇帝亲征的事就成了荒谬事,朝中不可能有人允许了。

    之后皇帝在军中不再有威信;老勋贵又证明了都是一群废物;新贵又出过石亨这样的乱臣;那么用文臣宦官操控军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总得有人管军,让废物去管?还是让参有谋反前科的边将?还是让宦官文臣——皇帝的脑子一直很清醒,不是所谓被谁忽悠的。

    李淦不想走一遍这样的老路,瓦剌也不再是曾经的那个瓦剌,土木堡应该不至于。

    既然这是一场调集了全国精锐的一战,而且又是两个壮汉拿着鹅毛互相挠痒痒的一仗,那么御驾亲征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一仗打完之后的威信,才能够在将来不久的西北战事中再度亲征,以此保持。

    否则西北战事一了,一大堆的骄兵悍将,又封了一些侯爵伯爵子爵。可皇帝就是个空泛符号,军中一点威信都没有的话……那就等着乱成团吧。

    此外,还有借军势压服蒙古,让蒙古看到这一仗后选择臣服的想法。亲自到前线、到黑龙江上游的草原去一圈,也是极好的。

    哪怕不打仗,既然是皇帝,只要上阵走两圈,那也是威信。

    本想着一开战就直接让蒙古各部的首领来阵前朝觐,顺便观战,以军威恐吓,使之折服不敢生反叛之心,杀罗刹以儆蒙古。

    可是之前收到了刘钰的那封详细的奏折后,李淦有些犹豫……如果强攻一个棱堡真的会死伤惨重、真的打成刘钰推算的那样,那还不如不叫蒙古贵族来观战,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