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章吐蕃的末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吾往矣。
这代表着一种精神。其实这也是政治家与政客之间最大的区别。娘·芒布杰尚囊是吐蕃大论,是吐蕃统一的缔造者,他也是一个爱国者,他挚爱着吐蕃这个国家。
虽然处于敌对的两方,杨天保也非常倾佩他的勇气。
因为,杨天保知道娘·芒布杰尚囊肯定是看出来了唐朝的真正优势,此消彼长,吐蕃在失去高原反应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保护伞之后,就注定着悲剧。
唐朝的新军建设事实上已经获得成功,哪怕杨天保的河源军,包括李靖麾下统领的七军全军覆没,但是他们却验证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观点。
吐蕃绝对不是什么吐蕃天佑之地,大唐的兵马也可以抵达,只不过需要一定的适应性训练,前提条件是,唐朝必须拥有青海这个跳板。
李世民利用吐谷浑之战,大败吐谷浑。而当时征讨吐谷浑的精锐部队,全部留在了陇右,经过了一年多的适应性训练,他们已经可以承受高原反应,当然,其实也有很多人有些不适应,最明显的是唐军的弩手,在关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连续发射两壶箭,可是在陇右,他们却做不到,如果不是杨天保改造了弩机的滑轮机构,以及改造了弩机的装填和上弦方式,他们很可能会像历史一样,被打得信心全无。
唐朝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人口和物资,就算这五万人马全军覆没,唐军最多半个之内也可以拉出十万大军,重新填补陇右的空白。
但是,吐蕃却没有这个优势,他们损失五万人,倒不是大问题,可是损失十数万匹战马,至少在两三年内恢复不过来。
别看吐蕃是陇右都督府五六倍,可是他们却没有陇右膏腴之地,也没有陇右马场可以养活更多的战马,更何况,大唐不止拥有陇右、还是河北、还有河东还有辽东,到处都是养马之地。
娘·芒布杰尚囊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为了赌上吐蕃的国运,哪怕把孙波茹一个茹的兵马全部拼光,也要把唐军给拖死。希望用李靖麾下五万大军的失败,打消李世民与吐蕃争雄的心思。
所以他明知必败,还是去做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就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历史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常申凯,比如张少帅,他就背了一个替常申凯不抵抗命令的“黑锅”,关键是历史还对其进行了盖棺定论。
其实,这个黑锅背得很冤枉,当然,以老程看来,不是少帅替常申凯背锅,而是常申凯替少帅背锅。
作为一个政治家,政治理念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行事脉络。常申凯的一贯作风就是消灭军阀,试图恢复中央统治。比如在历次围剿战争中,中央军抵达哪里,就清除地方军阀。东北军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军阀,拥有着绝对挑战黄埔系的实力的本钱。
东北抵抗的情况下,中央军可以明正言顺进入东北,控制东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但是呢,少帅是一个聪明人,他不抵抗,他非常清楚,拥有三十万东北军,是他的唯一底气,没有东北区,他就是失去西北的冯玉祥,挂名而已。
当然,还有袁世凯。对于影片及教科书中所称,袁世凯为实现称帝美梦,签署“二十一条”,老程表示质疑,日本其实是不想中国出现政治强人,想通过此事把袁世凯搞臭。后来袁世凯称帝只是为了挽回威信。‘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有间接联系,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他真是卖国贼,真正与日本签订了卖国二十一条,日本人会看着他下台?孙大炮失败多少次,日本人可以一次又一次扶持他,反观袁世凯呢?北洋六镇可以当时东北亚陆国强军,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如果。
娘·芒布杰尚囊带着孙波茹的四万余骑兵向唐军发起决死冲锋,他已经心存死志,希望利用此举唤醒吐蕃人的麻木和侥幸心理。
约茹的茹,则是雅·秀巴本顿,作为吐蕃四大家庭之一的雅氏,实力虽然不如娘氏,但是他依旧是四大家族硕果仅存的元老之一,他大骂道:“就你娘氏是好汉,我们都是孬种?约茹的儿郎们,冲锋!让唐狗知道我们的厉害!”
卫茹的将士,都不约而同的望着松赞干布,吐蕃五茹,卫茹相当中央卫戍区,一直都是由皇族统领,看着孙波茹与约茹陷入了疯狂状态,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如果等着孙波茹和约茹都死光了,吐蕃就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松赞干布一言不发,抽出马刀,率领他那卫茹的三万余精骑山洪暴发似的冲了下去。
看着松赞干布的牛尾大燾向山下席卷而去,吐蕃大军在经历了初期的惊愕和混乱之后,集体陷入了疯狂。
唐军的骑兵墙他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唐军的强弩更让他们恐惧,所有人都很清楚,如果再让唐国继续发展下去,他们很快就会拥有毁灭吐蕃的能力,到那时,他们可就没有活路了!
必须趁着唐军还没有足够强大,毁灭他们,杀光他们!
只要歼灭了这骑兵,唐军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甚至更加不堪,他们就可以像过去那样肆意纵横,入关劫掠如入无人之境!
进攻!用血淹没他们!
眼看着成千上万的吐蕃骑兵潮水般涌来,李靖的脸都不由自主的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吐蕃人害怕了!”
李福一怔:“大将军何出此言?依在下看吐蕃仍然占着绝对优势……”
“他们怕了,彻底怕了!”李靖冷笑道:“他们已经意识到我们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将他们粉碎,所以恐慌起来,要不惜一切代价歼灭我们。”
李福恍然大悟,看着那一张张扭曲的面孔,不禁有些感慨。
唐与吐蕃打了十几年,从大唐立国开始,就与吐蕃打,当然,那个时候不能称为打,大唐只能称为挨打。
唐朝虽然战功赫赫,灭国无数,但是吐蕃一直是唐朝的宿敌,直到唐朝灭亡。
李福有些感慨,吐蕃还是头一回在战场上尝到恐惧的滋味吧?
吐蕃骑兵风驰电掣,快逾奔雷,射出的利箭几乎可以遮住天空,在过去十几年里,从来就没有哪一支唐军能够抵挡住如此疯狂的冲击。
然而,命运跟他们开了个可怕的玩笑,让他们在本应是吐蕃国势蒸蒸日上,隋朝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们饮马渭水,牧马中原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唐朝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平定了中原,统一了天下。几乎与吐蕃一前一后,各自获得了统一。
两国性质几乎如出一辙,唐军是击败一个一个的群雄,然后北灭突厥,西灭吐谷浑,而吐蕃也是如此,北灭苏毗国,南压泥婆逻。
他们现在算是遇上了真正的对手。
唐军骑兵们仿佛是一台沉默的机器,没有吐蕃军队的大呼小叫,声音直冲云霄。
事实上,不仅仅是李靖,所有的人都看出吐蕃人已经害怕了。现在他们如疯如狂的表现,不过是用来掩饰他们的恐惧。
就像沈腾有一句搞笑的经典台词,他歇斯里底:“你,过来呀!”
样子装得很唬人,其实已经怂了。
唐军的应对非常从容淡定,外围平端着强弩弩骑手,不断朝他们怒射,金属风暴在狂啸,弓弦让空气颤抖,那几乎没有丝毫间隙的箭雨,在前方一百米处划出一道冰冷的死线,触之必死!
不断有吐蕃骑兵惨叫着连人带马一并仆倒,鲜血迅速积成一汪汪的,一脚下去,血花四溅。吐蕃骑兵射出的轻箭同样在给唐军士兵带来沉重的杀伤。
虽然轻装不足以破甲,但是在一定数量之下,却可以把唐军将士射下战马。这就像是坦克车,普通的炮弹虽然不足以击穿装甲,可以不停在打在坦克上面,却会把里面的驾驶员炮长震死。
唐军将士不断有人中箭倒下。
然而,让吐蕃骑兵绝望的是,他们好不容易射倒了一个,唐军将士补上一个,捡起带血的强弩,熟练的上弦装弹,和周围的同伴一起瞄准,射击,打来打去都还是有一万两千五百名弩手朝他们射击,仿佛他们射出那么多箭,一点作用都没有!
吐蕃众将领咬牙忍受着沉重的伤亡,继续猛攻不止。
他们也没指望能够正面战翻唐军,只是以弓骑兵不断冲击,一触即走,几乎无穷无尽的吐蕃骑兵朝着他们咆哮而来。
这种虚张声势的进攻方式,或许可以吓倒普通的唐军部队,古代军队显然不会有更强的心理素质,不怕反而不正常了。
但是,河源军士兵是杨天保采取后世职业军队训练的职业化部队,不用承担屯田的工作,全脱产训练,采取日复一日,不停的训练。他们虽然训练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事实上这两个多月的训练,比普通的唐军府兵训练一年甚至两年训练更多。
府兵其实是半职业化的军队,春耕期间要种田,平时要护理庄稼,收获的季节还要收获,农民有多忙,他们就有多忙。当然,府兵都是良家子,其实大都是可以脱产的,不过规定是这样。
一年时间纯粹训练能有两个月时间就不错了。反观河源军将士,他们每天都是从早训练到晚,特别是冲锋的时候,他们早已习惯了面对箭雨。
河源军将士在训练的时候,可是采取拆掉箭镞的弩箭,虽然不能射穿铠甲,可是射得吐血是常有的事。
在对射过程中,唐军占据着射程和破甲威力的优势,也幸亏唐军面对的是装备更差的吐蕃军队,如果一模一样装备的部队,恐怕伤亡会成倍增加。
不过,这种无休无止的战斗中,唐军与吐蕃军队的交换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三,或者说一比四。
尽管交换悬殊,但是唐军的兵马太少,四万余骑兵,不足五万人。而吐蕃军队多达三十万,哪怕五比一,最终胜利的肯定是吐蕃人。
随着交战时间的持续,双方将领都快疯了。
唐军将士在短短半个时辰中遭受了四五千人的伤亡,而吐蕃军队倒下将近两万人马。特别是在如此骑兵作战,只要坠落战马,肯定有死无生。
终于,杨天保琢磨出味道了。他发现吐蕃军队是想耗尽唐军的弩箭。
事实上,唐军出战,一般情况下会备箭两壶,一万两千五百余弩手,备箭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万只。
这就像后世的子弹,理论上一颗子弹足以打死一个敌人。关键的问题是,以二战期间德军为例,他们一共共消耗子弹二百一十亿发,共消灭九百万敌人。
【苏联:军人926.5万,美国:牺牲42.5万,英国:牺牲51.6万,波兰:牺牲650万】,计算式为21000000000/9000000=2333.33发/人。
事实上德军之强,举世罕见。德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队更别提了。但是在局部战争中,打出几十发子弹比一,不足为奇,在狙击手作战之中,一发子弹带走一个敌人也不足为奇。
仗打到现在,唐军的弩机射出的箭矢至少有四五十万只,一旦失去弩机,吐蕃的胜机就可以出现了。
杨天保发现这个问题,脸都笑得扭曲了。
这次骑兵出击作战,骑兵弩手共计一万两千五百人没错,人人携带两壶箭也没错,关键是唐军携带了补给的。特别是队伍中间,那两三百辆四轮马车,超过三分之二是装载的备用弩箭,数量不是太多,哪怕十箭射死一个人,也足以让吐蕃军队死上一轮。
没错,唐军携带的弩箭是三百万只,目前为止,耗费弩箭不足七分之一,吐蕃人想耗尽唐军的弩箭,想法有些天真。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