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胡人……咳、咳……胡人打到哪里了?”安国公一边咳嗽一边问道。
谢昱珩回答道:“回父亲,三天前,胡人已经攻占了徐阳府。
徐阳指挥使闵江不愧是父亲的得力干将,他及底下一众将领为保城池力战而亡,无人投降。
虽然我军伤亡惨重,但胡人方面也损失不少。
据探子回报,胡人大军死伤约八千人左右,算是入侵江南以来最大的折损。
因为伤亡较大,胡人正在城中修整,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大举进兵。”
“闵江的后事你要安排得体体面面,别寒了其他将领的心。
这时候我们绝不能再让后院起火,否则后患无穷。”
“是,父亲。”
“另外筹粮之事办得如何?”
“回父亲,我们已经从各地富户那里征收了约五万石粮食。”
“还不够,那些富户家里肯定不止这么点存粮,你再想其他名目去征粮。
如今到处都缺粮,那些平民我们可以不管,但军粮一定要筹足。
否则一旦军中缺粮,随时会引发哗变。
就算要抢,我们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军粮。
除了强行征粮外,你再想办法从各个世家那里借粮。
记得是向各个世家借粮,不是强行征粮。
现在是非常时期,一旦真把那些世家给逼急了,很可能会联合起来一起反我们,到时我们就会腹背受敌。
这时候我们绝不能再另外树敌……咳、咳……”安国公刚一说完,再次咳嗽不止。
“父亲您没事吧?”谢昱珩赶紧上前为其抚背顺气。
“我没事。”安国公强忍着咳嗽推开了他。
“父亲,您这病要不要再换个太医看看?”
“换哪个都一样,个个都叫我要安心养病,少思少虑。
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能安心得了吗?全都只会说些废话。
这事你别管了,我问你,工部那边火铳造得怎么样了?”
“加上之前造好的那批,现在一共有三千二百杆左右。”
“不够,还远远不够。
就算要用刀子架着他们的脖子,也要逼他们在半年内再造五千杆出来。
你要记住,这回我们谢家能不能东山再起,就靠这些火铳了。
只要我们手上有了大批火铳,那些胡人就不足为患,想拿回被夺的城池也是早晚的事。
就算是日后对上同样装备了火铳的宁家,我们也有一战之力。
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必须要在半年内再造出大批的火铳,此事比任何事都来得要急,你要紧记这点。”
“是,父亲,我一定加紧去办。”
“行了,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你回去做事吧。”
“那儿子就先告退了,父亲保重。”
等谢昱珩离开书房后,一直强压着咳意的安国公立刻剧烈地咳嗽起来。
等他好不容易咳完后,他随即看到用来捂嘴的手帕上沾了一些明显的血沫,顿时心为之一沉。
今年已经七十有余的安国公知道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但他不甘心啊。
他不甘心由他一心创造的霸业会落到如今的下场。
原本自靖安帝死后,他们谢家已经成了真正掌控整个大魏朝廷的皇隐世家。
就算是换皇帝也不过是他们的一句话的事情罢了。
甚至他们还准备对赵家取而代之,直接改朝换代。
可谁曾想到,随着西北宁家崛起,以及胡人的大举入侵,谢家只能迁都江南偏安一隅。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最糟糕的是胡人自拿下江口府打通入侵江南的瓶颈后,现在更是成了谢家最大的敌人。
再加上胡人通过奸细大量散布瘟疫,如今谢家不仅要应付胡人的大举入侵,还要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散疮瘟疫,实在是疲于奔命。
这还不止,安国公并没有忘记正在大肆攻略北方各地的宁家。
如今兵多将广,并且拥有大量火铳的宁家就如同悬在谢家头顶上方随时会插下来的利剑一般,让安国公坐立难安。
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安国公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这才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不过这倒是便宜了谢昱珩。
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安国公不得不将手上的权力和人脉逐步转移到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谢昱珩手上,让他来代替自己操办各种军务和政务。
安国公虽然不甘心就这样交出手上的权力,但也不得不这样做。
……………………
就在谢家倾尽全力到处征粮以及制造火铳之时,西北和东北这边也没闲着。
西北在继续积极练兵的同时,还在更一步推广土豆的大面积种植。
由于上年土豆的大丰收,使得所有尝到了甜头的农民对这种耐旱高产的外来作物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全都想再多种点增加产量。
关于如何育种方面,经过简书棋这几年来不断组织人手去乡间田头进行宣传和教育,现在很多农民都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土豆进行育种和种植。
开春以后,不用官府催促,许多农民已经开始自动自发地在自家田地里种下了更多的土豆苗,期望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
至于东北这边,实行的是分地区种植政策。
那些土质和水源较好的地区,就按原来的办法种植水稻、小麦等常规粮食。
只有那些土质一般的荒地和山地,才会大量种植耐旱高产的土豆。
尤其是那些由十几万流民所耕种的梯田,基本上大多都种上了土豆。
这样一来,不仅那些流民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而且还能余力用多出来的收成来交税,可谓一举两得。
如今这十几万流民,已经不再是东北地区的负担,而是变成了比较稳定的军粮供应者之一。
当然,这分地区种植政策是指官田的做法。
如果是普通自耕农的话,他们爱种什么就种什么,官府是不管的,只要他们交足税就行。
但因为土豆本身既耐旱又高产,所以很多农民都愿意在自家一些土质不算好的田地里种上土豆,来作为自家的口粮或备用粮。
由于西北和东北两地地域广阔,再加上又是新鲜事物,培育出来的土豆种苗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因此刚刚才被宁家收复的江西各地还没机会种植这种全新的农作物,但这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经过这几年来的用心经营,如今的东北百姓已经完全习惯了宁家的统治,很少有人再怀念以前的日子。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自从宁家接管东北以来,不仅各种苛捐杂税没有了,而且由于清廉社的长期监管,各地已经很少再出现官商勾结、鱼肉乡民的情况。
因为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只要有百姓向当地清廉社举报,很快就会有清廉社的人对官员进行调查。
这使得所有当官的人都不敢胡作非为,以免被清廉社抓到。
这种政清人和、安居乐业的大好环境,跟以前大魏官府管治时相比,好的可不止一点点,而是好太多了。
因此所有东北百姓都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几乎没有人想再回到以前的生活。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对于一些自命清高的顽固读书人来说,他们始终还是心存抵触,心心念念的还是以前的日子。
但这些人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全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这些人耍耍嘴皮子还可以,但要他们真刀真枪地去造反,就算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除了这各种善政以外,几个月前官府还做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宁家以官府的名义,在东北全境施行全民种接,来防疫正在江南各省不断肆虐的散疮瘟疫。
这个消息一出,让所有原本担心瘟疫会传到东北这边来的百姓全都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很多东北人都知道,当年西北全境在施行过接种法后,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人得过散疮,可见这接种法是确实有效的。
如今宁家肯为全东北的百姓免费接种,这实在是太好了。
由各地官府所组织的接种工作陆陆续续开始后,所有百姓立刻自动自发地涌到当地的接种点去接种。
虽然工作量巨大,但因为有之前西北全军及全民接种的经验,各个负责接种的军医对这种事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开始忙而不乱地进行着。
随着各地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仅仅两个月左右,全东北的百姓就已经全部接种完毕。
因为这件事,全东北的百姓都对宁家充满了感激,并从心底开始拥护宁家的统治。
另外官府也在宁家的要求下,利用这次的接种运动完成了所有百姓个人信息的登记工作,还顺便做了一次完整的人口普查。
而在九江这边,在商业贸易方面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大爆发。
每天进出港口的商船比以前多了两倍都不止,整个港口经常人满为患。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爆发性境长,其原因就在于江南的瘟疫。
由于江南瘟疫横行,导致许多商人都不敢在江南经商和上落货。
这时候,九江这个没有出现瘟疫的港口城市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再加上九江港原本就关税全免,这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于是在江南爆发瘟疫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九江府就成了大部分商人进出和停留的地区。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九江港正式取代了江南各大港口,成了中原第一大港。
许多原本没来过九江做生意的商人在来到九江后,发现这里确实是个经商的好地方。
不仅关税全免,而且当地有清廉社的监督,没有官员敢任意盘剥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
再加上当地官府推出的印花税制度,能够极大地保障交易的合法性,确实有着其他地方都见不到的大好经商氛围。
这大量商人的到来,也为当地经济带上了极大的增长。
不管是客栈民宿还是酒楼饭馆,里面到处可见前来光顾的商人,让经营这些场所的东家笑得见牙不见眼。
就连在码头搬运的工人,也因为每天要上落货的商船太多,导致搬运工的费用也一涨再涨。
这股日渐繁华的气氛,使每一个当地人都感到振奋不已。
而在这股繁华的背后,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九江不仅是个商业大城市,还是一个秘密的兵工城市。
不论是让魏军闻风丧胆的火枪,还是让胡人难以寸进的守城神器开花弹,其实都是在这里研究并生产出来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