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兹地给自己编好了一套自己觉得万无一失的说辞,准备寻找蒙古兵大寨。
当下,心情只觉得安放了下来,随着体温的上升,甘兹地觉得信心在一点点恢复。
甘兹地慢慢站了起来,摇了摇脑袋,试了试双脚,都很好,甘兹地望了望不远处的玄义号,啐了一口:“TMD,早晚让你们跪下来求老子”
然后意淫起来:
老子带着蒙古兵,骑着马,雄赳赳地开拔过来,骑马上了玄义号......
骑马上玄义号还是不太自然,要不,用肩舆才显得出气派!
不行,肩舆不够气派,必须群临天下的气概,要用步辇,八人的步辇!
......
【注,说一说我国古代交通主要个人交通工具的演变和情感、社会秩序关联——
轿子、肩舆(注:音[jiān yú])、步辇(音[bù niǎn])是有区别的,就像现在三轮车、电瓶车、面包车和豪华小轿车所蕴含的尊卑文化意义一样。
古代个人出行四种标准//常用乘具——
《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就是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大禹治水已经标准乘坐四种交通工具。
所谓“四载”就是四种出行的方式——“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注:音[léi])”,走水路要乘船,走旱路要乘车,泥地出行,要乘坐泥地(雪)橇,在山区行走要乘坐轿子。
“橇”:读音qiāo,汉字,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雪橇是指在雪地上行走所乘坐的东西,泥橇是指含有泥水的地上乘坐的东西。现在还留存的泥橇是一块前端翘起的木板,形状狭长,中间有扶手,渔民用于在泥地滩涂上快速运动捕捉鱼获。
“欙”:是原始的轿子,所以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期,桥和轿曾经是通用的,轿,初名“舆”,意为车厢,由车演化而来。说明曾经作为通行工具,区别不很大,或者源流类似。
肩舆——
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
《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
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床或其他容纳人的东西,其上无覆盖,很象四川现代的“滑竿”。
后来,容器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
使用轿厢、装饰等,会增加了肩舆的重量,两个人抬肩舆就会变得吃力,行驶距离、安全性和舒适性,都会变差,也很难体现出使用者的尊贵,所以,需要通过增加人数,增加人数,需要基本平均分担重量。
肩舆是两个人抬两个长杆,长杆的两端,拴上短的横杆,肩舆承担者,需要把横杆压在脊颈椎和双肩上,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承担巨大重量,因为颈椎会发生不可逆病变,这个受力与担扁担很不一样,因为没法主动换肩缓解疲劳。
这时候,一种创新产生了,就是多人通过多节点平衡杠杆来提升肩舆的可承载分量。
这时候,很有必要来区别这种相对于传统肩舆来说,更为奢华的东西,所以要突出这种新特点,于是轿子,就被专门强调起来,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宋人王铚在《默记》中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入城,“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宋初沿袭五代舆服制,官吏只准骑马不得坐轿,到了南宋,轿子被正式列为官员的交通工具。
轿子——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
反映北宋末年东京(开封)汴河两岸繁盛景象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四顶轿子,形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轿子有所区别,轿身改制成全封闭的轿厢,轿杆则固定于轿厢中部,大致和明清时轿子制式相同。
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耻与寒门异姓结亲。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出身寒族,却想为儿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结果谁也不愿把女儿嫁入他家。李义府不悦,劝说皇帝下诏,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约束,私下照常议婚论娶。但他们也不敢公然触犯圣旨,便取消了公开的车马送乘热闹仪式,改为天黑后用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亲;中唐以后,“檐子”迎亲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
宋朝时,“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将其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渐渐发展成为花轿。“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能乘坐花轿,也由此衍生而来。
唐宋时期一直车轿并行,北宋哲宗时“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
(注:舁,yú,从臼(jiu)从廾(gong),共举也,特别强调多人共同抬东西的意思。)
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舒适。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动辄乘坐二人小轿招摇过市。
步辇——
这是个会意字,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舆(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人是可以挑选和用语言直接指挥的,而牲畜不管怎样,是听不懂语音指令的。
......
——请注意他们的区别:
步辇的乘坐人座椅(或床具)高于步辇的抬杠,所以乘坐人的视线比较高,当然中心也比较高。
肩舆,顾名思义,就是担在肩上的,理论上与步辇类似,所以,肩舆和步辇更多特征在于步辇相当于皇帝或者皇族专用的肩舆。
轿子无论是双人还是多人,轿厢的下部轿厢底部位置,是低于轿子抬杠位置的,重心显著低于步辇、肩舆,也低于滑竿。
当然以上都是指通常情况或者主流状况。
......】
甘兹地心中幻想着,这是甘兹地的一种特殊技能,甘兹地并不知道这种能力多少人拥有,就是如果有,甘兹地自己的能力应该也是最好的.....嗯,最好的之一吧。
这种幻想能力,从现代心理学来说,可以成为自我暗示,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催眠方法。
而现在,甘兹地打算使用这种能力。
甘兹地不太清楚这算是什么东西,他甚至不完全清楚使用这种能力的条件、状态,后果和代价。
......
发现这种能力,是一种偶然,因为发现它也是偶然的,那大约在六七年前。
艰苦的战斗生活让甘兹地出于众多磨难之中,但是甘兹地自小就善于自我幻想,直到有一天他在砍伤倒地后失血过多,即将死去的时刻,他顽强地告诉自己,我要活下去,我的伤口会停止流血,我会......
甘兹地再一次神志清醒的时候发现,他正在自己的军寨营地里面,喝着热汤。
事实上,当甘兹地清醒以后,他被自己吓住了,帐篷里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手上端着的热汤。
甘兹地完全不清楚自己失去神志以后发生的事情,他也不知道现在过了多少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要知道,在战场上战友死了真么多,他自己活着,弄不好就被自己的上官当做替罪羊干掉了,比如杀掉逃兵什么的。
甘兹地哆嗦了一下,悄悄向帐篷的帘子处望了望,宋军帐篷普遍不太好,能够看到外面的一些情景,但是,该死的,帐篷门外紧靠着另一顶帐篷,甘兹地于是继续慢慢喝着汤,同时努力扩展听觉,集中注意力,搜寻四周的声音,周围是他日常熟悉的兵营的喧闹。
这不好,缺乏足够让他做出更明确判断的东西//信息,他又悄悄摸了摸伤口,伤口上是有包扎的,有包扎?这让他安心了不少,无论是谁干的,总是表示不想让他轻而易举死去的意思吧,只要不是逼着我死,凡事就......那个,啥,就是让我把自己方面的军机秘密交代出去,我也要有交代的价值呀,这一仗他觉得自己这一方肯定是输了,既然是输了,那么排兵布阵什么的就没有交代的价值了,他只是个大头兵,不太可能了解比如军粮囤积、军事计划,军事训练?笑话,蒙古兵根本就有自己的训练方法。
汉军里面也就弓弩比蒙古兵厉害,但是那些玩意体积都偏大,蒙古兵更愿意用投降的汉军或者主动输诚汉人,也有金人的降将,不过金人比蒙古兵略略擅长的,也就是统治汉人地方政务的经验了,蒙古兵最擅长的就是管理自己和屠杀敌人......
甘兹地精神极其紧张,浑身出了很多汗水,高度紧张让甘兹地的心理时间过得极其缓慢,当门帘被掀起的时候,甘兹地脑子闪过很多很多东西//他想到把手里的汤碗投向门口的人,当然需要看到那个人的脸和运动方向能够被判断,调整自己的手臂运动,让碗被挥动的时候,积蓄动量,并调整碗口位置,直到在合适的时候和合适的位置,让已经不太热的汤,扑向进来的人的眼睛和口鼻......//帐篷内没有明确的兵器,不过有一些铜盆,那个也是硬的东西,勉强也可以当做攻击武器或者防御工具,如果抓其它,无论是攻击还是逃跑.......//帘子掀起来是一个陌生的宋兵。
准确的说是一个辅兵带着一个医者:“兄台,大夫来也。”
【注:到了宋朝,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序,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由此,太医专称大夫。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为了和官名相区别,便将看病的“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了。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把医生称为郎中。
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证的医生,却称为郎中。
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接着辅兵对郎中说:“一旬前峡口夜袭,可怜,两个都的汉子都被没了,早上去掩埋,才发现这个兄弟,没有死,只是不说话,身上有伤口,难得的大难不死,只是谁说话也不知道回,像是掉了魂,麻烦您看看,若是再不行,只能交给官府了,哎,造孽呀。”
郎中却道:“既然是好汉,左某必然尽心,这位兄弟,麻烦你伸出手来,老朽先把把脉。”
甘兹地愣愣地把手臂伸出去,心想,这些信息太好了,心下一松懈,身体就晃了晃,那个辅兵立刻来扶住甘兹地,眼睛看到甘兹地额头冒出层层密密的汗,对郎中道:“大夫,大夫,这位兄弟出汗了。”
郎中把着脉,不一会儿,小声问:“小哥心神重创,身体羸弱,这倒是奇了,我看看伤口。”
辅兵帮郎中看了看甘兹地的伤口,打开衣衫,都是苍白一片,伤口倒是愈合的还可以。
郎中把甘兹地的伤口重新包扎,把衣衫穿起来,对辅兵说:
“小兄弟,我开一副方子......”
辅兵道:“如今开过的方子已经有三四副了......”
郎中倒很从容:“军爷且放心,我开一副方子,这是要调养他身体的,再使祝咒,并给一张符!”
辅兵说:“如此,那就试试吧。”
郎中也不以为忤,提笔写下:
红豆腐(血豆腐)三两,白豆腐三两,当归三钱,枣树皮一两,三七三钱,远志一两,糯米三两,熬粥服用,每日一服,三日。
那辅兵看了稀奇说:“哎吓,恁个郎中,倒不寻常,别人吃药,你就喝粥?”
郎中又仔细看了看甘兹地,很确定地说:“吃吃喝喝把病治好,你不喜欢?”
辅兵被这话噎住了,用左手指刮了刮自己的眉毛,说:“好,好呗,那当然好,谁不喜欢。”
然后郎中又从自己随身的药匣子里面,取出黄纸,再取出朱砂和笔,画了一气,反正也看不懂,然后收起东西,取出一个银子做的碗,碗口不大,让辅兵取些热水来,然后把这张纸,向着四方挥动片刻,口中念念有词,念完以后,把黄纸在蜡烛上点着了,往银子做的水碗上一抖动,说也奇怪,那黄纸火突然窜大,那郎中不慌不忙,也不怕烧着手,待到那张纸烧到最后一个角,那郎中手指一捻,整个纸张化灰尘,落入碗中,碗里的水就变成了红色。
【注:旧时有人用姜黄浸水黄裱纸,再用碱水浸在桃木剑上,用桃木剑砍到黄裱纸上,因为碱水会让黄裱纸变红,以此迷惑人,用作魔术就是魔术表演,用作欺骗,就是装神弄鬼。
此处郎中因为是祝由科的,以此利用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用作心理暗示的起头,而且姜黄对于心理或者神经类症候群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姜黄在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中还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宝鼎香。在《生草药性备要》一书中,姜黄又名黄姜。中医学认为姜黄性辛、苦、温。归肝脾经。主要功效是破气行血、通经止痛。在临床姜黄主要用于治疗:治疗胁肋痛、治疗肩周炎、治疗疥疮、去除晒斑、美化皮肤、治疗早期糖尿病、恢复记忆、预防认知衰煺和失忆症等作用,故而此物具有多重效用。
但是把黄裱纸烧了本身会破坏姜黄水的效果,所以郎中另有一套障眼法,这里就不说了,免得坏了人心术。】
郎中吩咐辅兵:“给小哥先喝下吧。”
甘兹地顺服地喝下这碗水,觉得滑腻腻也有一些香气,当下就有几分信了,于是开口问:“敢问大夫,我何时能好呢?”
辅兵大喜:“真实神乎其技呀。”
然后问甘兹地:“兄台,你姓甚名谁?”
甘兹地道:“我姓甘双名兹地。敢问大夫,可知道我为何十日不能还神?”
廊中问:“不能确知,不过,若是小哥能够讲解失魂前后的事情,或可一试也未可知。”
甘兹地道:“我那时受了重创,失血甚多,本以为必死无疑,但是心有不甘,故而强自默念,我要活下去,我的伤口会停止流血,我会......记不得了。”
郎中说:“此自咒祝也,小哥倒是上等的根基,也罢,我传你些东西,成就如何,是你的造化了。”
【注:祝由术,巫术在古代又被称为祝由之术,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当时能施行祝由之术的都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们都十分的受人尊敬。祝由术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本法在中国广为流传.多由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口传心授。
祝由主要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
现在,甘兹地要夜探玄义号!
他使出了大法,不知这一次,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