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作为大洋联盟的二号成员国,最近合众国是格外的热闹,关于是否出兵参战的问题,已经彻底吵翻了天。
不光是国会议员分成几派在争吵,民间同样也分成了几派,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
好不容易各方才勉强达成一致,结果伴随着伦敦大轰炸的消息传来,大家再次吵了起来。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安抚了众人,结果马六甲海战的噩耗又传来了。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搞得西奥多·罗斯福都快要崩溃了。合众国的总统不好当,国内的立场就从来没有统一过。
合众国脱胎于不列颠,英美资本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衣带水,利益促使合众国站在英国人一边。
至于神圣罗马帝国,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异类。尽管也被归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内部玩儿的却是国家主义。
各种限制条件一大堆,资产阶级被压制死死的。尤其是对金融资本的管理,表现的更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如果神圣罗马帝国赢得战争,神罗模式主导了世界,对资本世界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是利益牵扯太大,又早早被英国人忽悠上了船,以不列颠在战场上的表现,罗斯福早就不赔英国人玩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合众国受不列颠影响太深了。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产业都和英国人绑在了一起。
原时空二战后,美国人能够平稳接过不列颠的世界霸权,就是这些利益集团牵的线。
不得不承认这年头英国人影响力的强大,在拉拢合众国的同时,甚至还能够稳住联盟国。
若不是南北仇恨太深,估摸着现在两国甚至能够出现在同一战壕里。
当然,这和维也纳政府的放任不需关系。
盟友不是越多越好,选择盟友除了利益一致外,还要考虑由此产生的责任与影响。
神圣罗马帝国在美洲的力量,守住自家的殖民地还行,想要向盟友提供安全明显做不到。
受弗朗茨的影响,务实的维也纳政府,从来不干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在自身实力薄弱的美洲拉拢盟友,自然是悄悄的进行了。反正都是凑数的,当炮灰都不够格,在局势不明朗之前,根本就不需要这些国家冒头。
拉拢盟友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战后国际局势的构建。有盟友从中配合,显然要比直接硬上的强。对霸主国来说,小弟还是多多益善。
罗斯福总统关心的问道:“专家组的评估结果出来没有?英国人的胜算究竟有多大?”
内心深处更倾向于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合众国也在支持不列颠,可对这场战争的胜负,罗斯福的心里还是没有底。
没有办法,分裂后的美国,绝对不是3—1=2的问题,论起综合国力最多也就原时空同期的一半,工业实力被削弱的尤为厉害。
即便是英美加起来,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存在着质的差距。唯一的优势大概是名义上,大洋联盟覆盖的地盘更广、人口更多、资源更丰富。
可是战争打的不光是地盘、人口和资源。这些东西要转换成军事实力,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不然光英属印度的人口,就和整个大陆联盟相差无几;大洋联盟控制的地盘、资源更是远超大陆联盟。
若非转化效率不高,这场战争就该向着大洋联盟一边倒,不列颠也不会被神圣罗马帝国压着打。
国务卿卡斯特罗神色严肃的回答道:“眼下的情况非常糟糕,局势正在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发展。
战争爆发前,专家组评估的结果,大洋联盟胜算高达86.7%;伦敦大轰炸发生后,下降了十个百分点;马六甲海战的结果传来之后,专家组再次下调了二十个百分点。
看似大洋联盟依旧胜算更高,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必须要非常情况。
比如说:俄国人出兵印度,又或者是好望角沦陷、英属东非沦陷、中南半岛沦陷、以及神罗陆军占领波斯等等。
坦率的说,我对英国陆军的战斗力非常怀疑。如果没有外力介入,以他们的力量恐怕挡不住敌人的兵锋。”
世界大战虽然爆发了,真正参战也就不列颠和神圣罗马帝国,最多再捎带上日本和俄罗斯帝国,剩下的参战国都处于准备阶段。
伴随着局势的急转直下,英国政府自然要拉盟友下场了。作为联盟的二号国家,合众国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
停顿了一杯咖啡的功夫后,只见罗斯福狠狠的说道:“既然是如此,那就想办法帮英国人把地盘守住。
别的国家或许还有退路,但是我们不行。维也纳政府对我们的敌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南北战争开始,他们就没有放弃过对我们的打压。现在大家都相互宣战了,但凡是有削弱我们的机会,他们是不会罢手的。”
事实上,南北战争以来合众国受到的打压,也不仅仅只是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很多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进去,区别只是在于打压力度的大小。
包括限制移民涌入,在高科技技术上进行封锁,贸易上不平等对待。
一直到自由贸易体系建立后,沦为了欧洲商品倾销市场的合众国,政治上的日子才好过了一些。
深层次的原因大家都懂,无非是天选之国太过富庶,发展潜力太大,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嫉妒和忌惮。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华盛顿政府很自然的向同源而出的不列颠靠拢。恰好英国人也受到了欧洲世界的排挤,双方就一拍即合的勾搭上了。
甭管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神圣罗马帝国打压合众国的内因都存在,成为了美国政府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天空中飞机依旧盘旋,大地上炮火仍然在轰鸣,铺天盖地的喊杀声仿佛要撕裂整个世界。
放下了望远镜,弗里德里希大公叹了一口气。
经过了一天战斗,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仅仅只是将阵地向前推进了不到一里地。
面对衰落的的波斯帝国,居然只打出这样的战绩,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没有办法,敌人早有准备。夹在英俄奥三个大流氓之间,波斯帝国哪个日子是提心吊胆。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管波斯帝国已经衰落了,但同时面临三个大流氓的威胁,统治阶级的危机意识还是少不了的。
为了保全自身,波斯政府一直都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左右摇摆,就是不站队。
平常时期,这么干自然是最佳选择。作为三个大国的缓冲区,本身就不需要立场,站队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怎奈时代在发展,国际局势也在风云变幻,没有跟上节奏的波斯政府,在霸权战争爆发的档口就做出了错误判断,引发了这场战争。
尽管维也纳政府再三保证,只是借道进攻印度,不会图谋波斯的土地,可波斯人就是不信。
或许是因为突厥老祖宗,留下了“假道伐虢”的典故,让波斯政府做出了错误判断。
不仅拒绝了维也纳政府的借道提议,还和英国人勾搭了起来。当然,这是英国人主动找上门提供帮助的。
不过这不是重点,涉及到了维也纳政府的第二战略计划,事关霸权战争的成败,自然容不得半点儿温情。
既然外交上谈不拢,那就只能战场上见。霸主国的作风,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眼前这条防线,就是波斯政府动用十余万劳工,历时数年之久苦心打造的。
大概是波斯政府觉得乌龟壳能够给人安全感,不光同神罗边界建立了要塞工事,同俄国人、英国人的边界同样有防线。
事实证明,要塞工事还是有效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事可以依托,直接进行正面交战,恐怕现在就分出了胜负。
看了看天色,弗里德里希大公放弃了夜间作战的打算。虽然陆军需要抢时间,但时间也不是这么抢的。
亲自跑到了前线,白天的战斗都尽入眼底。不是神罗陆军不给力,实在是敌人早有准备。
不仅在沿途挖了大量的陷阱,还预埋了很多地雷,坦克装甲都难以发挥威力。
白天的进攻速度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排雷把时间给耽搁了。
按照目前的情况,要突破敌人的防线不难,可是想要在短时间内突破敌人的防线,那就有难度了。
当然,只要舍得人命往上填,还是有希望的。
可惜拿人命填,那是俄国人的绝活。在神圣罗马帝国这么玩儿,哪怕弗里德里希大公是皇族,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命令部队停止进攻。”
伴随着撤回的信号发出,一天的战斗算是结束了,指挥部内弗里德里希独自一人望着地图发呆。
再三研究之后,弗里德里希得出了结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需要炮灰部队。
波斯人都可以利用地形构筑防线,英国人就更不用说了。后面的战斗,少不了要拿人命填。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牺牲百八十万士兵拿下印度,绝对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可是弗里德里希不一样,作为帝国中为数不多的知情者,他非常清楚国内对印度的态度。
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菜。
翻翻殖民史就知道,从奥地利到神圣罗马帝国,殖民的目标一直都放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人口众多的印度,除了能够短期掠夺财富外,对帝国并没有大的战略意义。
现在将进攻目标对准印度,真正目的还是为了给英国人施加压力,逼迫英国政府耗费国力进行陆上决战。
若是为此付出太大的牺牲,也就丧失了战略上的意义。尤其是在空军、海军表现均不错的情况下,陆军更不能出现“伤亡惨重”。
组建炮灰部队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光要考虑性价比,更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是弗里德里希这个敌前总指挥,能够一言而决的。有权决定军队建制的只有皇帝。
……
次日,顶着熊猫眼的弗里德里希大公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
“命令第三师、第九师、第三十六师从正面发起佯攻,令第七师、第十三师、第十八师,借道俄罗斯帝国向波斯发起进攻!”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没有风险的小赌博。如果波斯人没有加强北线的防备,或者是防御不够严密,他们自然是直接完犊子了。
要是有了防备,那也拉长了两国之间的战线。战线拉的越长,物资的消耗量就越大,后勤补给也会越发困难。
家大业大的神圣罗马帝国,能够撑得起这些消耗,不等于波斯人也能够承受漫长战线带来的恐怖消耗。
即便是有英国盟友支持,可是现在英国人都自顾不暇了,又能够分出多少资源援助波斯呢?
一旁的作战参谋提醒道:“司令官阁下,我们还没有和俄国人进行沟通,冒然越境借道,恐怕会引起误会。”
跨境借道进攻,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正常情况下,任何主权都不可能同意,尤其是俄罗斯这样的大国。
只见弗里德里希摇了摇头:“不,这不是越境借道,我们只是和俄国军队联合进攻波斯。
不要忘了,沙皇政府也是同波斯宣了战的。作为盟友,我们联合出兵进攻波斯有什么问题?”
宣而不战,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从法理上来说,俄罗斯帝国已经同波斯帝国开战了。
根据俄奥盟约的规定,在联合作战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俄国军队有义务配合神罗军队发起进攻。
至于没有提前和沙皇政府沟通,会不会引起外交纠纷,那就不在弗里德里希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要是这点儿问题都搞不定,神圣罗马帝国外交部也配不上“外交巅峰”的赞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