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科幻小说 > 文明科学系统阅读 > 第242章 两个难点

底色 字色 字号

文明科学系统:第242章 两个难点

    仰望星空,星空的美丽浩瀚使你陶醉,而明白其中距离的你,是否感到绝望?

    宇宙的时空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坦,引力无处不在,时空的弯曲也就无处不在。

    曲率航行就是利用时空的弯曲特性,改变时空结构让时空发生移动,从而带动时空内的的物体一并移动实现超光速航行。

    简单点,把时空形容成一个湖平面,时空承载的物体就是湖面上的一只小船,曲率航行就是改变小船前方的水面让它下降,或者改变后方的水面让它升高,这样形成水面差会引起水流动然后带动小船向前移动。

    因为物体相对于自己周围的时空是静止状态,移动的是时空本身,所以这就能绕开光速的物理极限,实现超光速航行。

    超高温激光阵列试验已经过去5年了,5年,陆毅30岁。

    自从5年前确定了能量阵列能和时空发生频率共鸣影响时空结构后,人类对引力时空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一位位引力时空领域的科学家的研究完善下,在一位位数学家利用自己强大数学思维用公式辅助引力时空的科学家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后,曲率引擎的理论验证完成,原型机也早在半年前就完成了建设。

    但通过实际试验,距离曲率引擎的商业化应用,人类还需要解决两道难关。

    一是能量,相比较曲率引擎,核聚变反应堆的能量输出还是太差了。

    为了启动曲率引擎,必须配置大量的超级电容进行储能然后集中放电,这让整个能量供应模块变得十分庞大。

    你能想象一个小镇大小的核聚变反应堆,再配上一个城市大小的能量转换模块,就只为启动一个曲率引擎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能量的问题不解决,曲率引擎就永远无法实际应用。

    第二个难关就是曲率差,任何科技都是数据先行,实际应用后面跟上。

    在暗光文明智能战舰的研究中,人类虽然没能获取到完善的曲率引擎和能量引擎的技术,但大概的框架还是推导出来了。

    曲率引擎是通过抹平后方时空的曲率,同时对前方的时空进行压缩,制造出时空前后曲率差来曲率超光速航行。

    可现有的曲率航行技术在数据层面的模拟中,就算采用人类还没有掌握的物质崩解能量引擎,速度也无法突破1.44倍光速。

    1.44倍光速,这一个速度在以前的人类是无法想象的。

    可这样的速度并不能满足远距离的星际航行,和超大型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外星文明数十倍光速的曲率航行速度相比,那也如同龟速一般。

    所以这中间必定有人类还不知道的情况,亦或者说真正的曲率航行不应该是利用曲率差,而是有其他的技术手段。

    “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才能把曲率航行的速度提高到数十倍光速?”

    新年刚过天气就突然降温,湿冷的北风在窗外呼啸,陆毅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感觉陷入了僵局。

    人类文明对引力时空的研究是走了捷径的,前有暗光文明智能战舰的曲率引擎作为参考,后有系统给出的频率共鸣的突破方向,所以人类才会这么快掌握曲率引擎技术。

    可实际上人类对引力时空的了解还不足以达到完全把曲率航行理解透彻,甚至人类至今都没能找到引力子,验证确定引力子的存在,明白引力子的特性和数据。

    形象点比喻,人类现在是掌握了使用技巧,却不知道曲率航行的完整技术原理,这就跟几年前大家都会用手机,却不知道手机的制造技术和详细技术理论一样。

    叮咚!

    在陆毅思考的时候,邮件提示声响了起来,是米国一位研究量子理论,研究强互相作用力的科学家发来的。

    【陆教授,您好。

    针对目前陷入瓶颈的物质崩解引擎,我这里有一个试验设想,不知现有的引力时空科技能否满足要求。

    我翻阅了联邦现有的引力时空科技,发现我们已经具备人造强引力场的技术能力。

    请问我们现有的引力时空科技,能否制造出接近黑洞引力,作用距离相对小,范围内同时制造多个稳定引力场?

    如果可以,那这将会是另一种区别于大型强子对撞机,能更好研究高能物理,研究物质微观基础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强引力场的互相作用,对多个引力场中间的物质进行引力撕碎并“长时间“的维持,从而更细致更全面的研究物质微观层面的奥秘......】

    嗯?

    陆毅看到这份邮件的前言介绍眼神稍微愣了下,随即一脸认真地翻开后面详细的试验推论,也即数据层面的数据分析、逻辑层面的构思等。

    对科研而言,想法固然重要,但提出来的想法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撑以及当前的技术能够满足才行,否则那就是无意义的空想。

    哪怕当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论述了时空的结构和引力的本质,但最终还是要等日全食时进行实际测量验证才算成功。

    “有意思,这个方法具备可行性。”

    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把这份邮件重复看了两遍,陆毅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物质崩解技术,哪怕人类已经有了一台报废的物质崩解能量引擎作参考,但也需要对量子理论、对微观力场、对强力的研究达到一个很深入的程度才行。

    可浩瀚的宇宙时空好研究,微观的量子世界却是神鬼莫测。

    以往研究量子领域的物质微观结构,除了数学公式的推演,数据层面的完善外,实际试验如果要去形容的话,那就是轰,撞!

    利用强子对撞机对质子束进行疯狂加速,一直加速到临近光速的速度再让质子进行相互碰撞,然后在质子碰撞粉碎的瞬间收集数据,最终才能探寻到一丝微观的奥秘。

    这种实际研究方式资源耗费很庞大,实际的碰撞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往往就算实际存在某种粒子,可多次启动试验也不能发现有效数据。

    不过现在,这一份邮件上面却又提出了另一个思路。

    通过两个或者多个强引力场对物质进行撕裂,只要引力强度足够大,引力场足够稳定,那就能做到物质的精准拆分。

    如果把物质比作一个人,那原先对撞试验的研究方式就是车祸现场,把人撞得稀巴烂再研究器官结构。

    而现在这种试验思路却是五马分尸,多个强引力场就是马,引力就是绳子。

    用引力的绳子捆住手脚进行五马分尸,当绳子被撕裂,内部器官的奥秘就完美地暴露出来。

    论精细化操作,论微观结构和微观奥秘暴露出来的完整性,显然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强上数个层次。

    毕竟人造引力场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温柔缓缓地把分尸,甚至可以分开一半还藕断丝连时来个中断暂停,让你更有时间的观看内部情况。

    而车祸则是粗暴性操作,车速慢了撞不碎,车速快了内部结构又已经稀巴烂获取的信息不完整。

    【现有的人造引力场技术能够满足试验要求,需要的试验资源请提交一份申请报告书上来......】

    思索了一会儿,陆毅开始回复邮件。

    量子领域的研究不是他擅长的,引力时空的研究才是他的主业,所以他确定现有的人造引力场能够满足这个试验所需后,也干脆地同意这一个试验的神情。

    “或许不用几年,量子领域的研究就能更进一步,有了智能战舰上面的能量引擎作参考,人类的物质崩解引擎就能正式制造了......”

    邮件发出去,陆毅看着发送成功的提示,脑海中浮现出人类现有主干核心科技的发展情况。

    虽然过程有些磕碰,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8)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