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天蓬山,韩诚拜辞了甘碧梧及二女,独自催动着贴身法宝太乙五烟罗穿入了十万流沙,飞过流沙以后,一路向西飞遁。
好不容易再次返回到了神州陆地,他并没有直接返回武当,而是驾驭着遁光飞速朝终南山的方向飞去。
根据前世的记忆他知道汉代仙人张免的炼魔之宝就藏在里面,里面有一套品质上乘的飞剑,名曰‘三阳一气剑’。
传说这三阳一气剑乃是三阳炼就,是正派少有的上乘仙剑之一,丝毫不惧邪派的污秽法宝,而且三剑一体,动一随二,厉害无比。
不过现在他手中已经有了天枢玉衡两柄纯阳神兵,论威力与峨眉派的紫青双剑相比,也差不了多少,所以那套三阳一气剑固然厉害,倒也不怎么贪图。
实际上,他看中的是仙人张免留下的另一件炼魔法宝,正是与那三阳一气剑藏在一起的一只青蜃瓶。
这青蜃瓶乃是张免随身的另一件宝物,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克敌妙用,但是这件宝物乃是蜀山少有的,能够收取除了法宝之外几乎所有物质元气的宝物。
有一些东西必须要用特殊的手段才能收取。比如说极地的极光元气、大地中的大地元磁、南疆的山林瘴气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特殊的手段和宝物才能收取,一旦有了这青蜃瓶,不拘是般罡煞元气还是烈焰真火奇水宝液,想要收摄这些东西,自然是不在话下,包括那纯阳之物雷泽神砂在内。
甘碧梧借给他的那只收摄了雷泽神砂的羊脂玉瓶迟早是要还回去的,既然知道终南山内有一件这种同类型的宝物,他又怎能轻易错过,让这种异宝珠玉蒙尘?
一旦得到了青蛰瓶,不说雷泽神砂,以后便是想要到九天之上采集祭练大五行灭绝神光需要的主原料五行灭绝真罡成功率也必将大增!
驾驭着遁光往西北方向飞了数十个时辰后,终南群山遥遥在望。
终南山,位于陕省境内,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那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因此山与华山相隔太近,那华山上偏又有一位在旁门异教中也颇有声名的烈火祖师盘踞,此人乃华山派的开山老祖,一身修为法力十分不俗。
故此,终南这座本是福地的灵山胜境,暂时间便为正邪各派所弃,无人来此占据,免得无事招惹到那烈火祖师。
当然,即便那烈火祖师威名很甚,偌大的修行界中依旧有不少仗着修为,心大胆肥的修士并不怎么畏惧他。
玄门中人不愿来此,那旁门或左道妖邪便得了机会,不时有人在此山出没,修府建巢,彼此经常因为一些修行资源,争斗不息。
在没有得道之前,韩诚也不敢贸然前来取宝,免得出现什么不测之危,最后徒为他人做嫁衣,现在有了散仙的修为,又有诸多厉害的纯阳法宝,胆气已足,到时候即便运气不好,对上那些左道妖邪也无所畏惧了。
站在高崖之上,韩诚眺目远望这连绵数万里的终南山脉,因为施展了高明的隐匿气息之术,倒也不惧什么左道妖邪发现端倪,如此便省去了诸多麻烦。
他一面隐身在高空飞掠,一面施展着可洞察万物的慧目法眼,逐次向那峡谷山坳之中扫去。
要知道,在这终南山中可是大谷小谷无数,谁知道那张免的藏宝之地在哪里。他只能无差别的进行地毯式扫视。
好在只要某地的地底有藏珍,他的慧目便能洞察到,比只那神念神识的神通却是要强出许多,只要宝物在目力所及范围之内,自不用担心与宝物失之交臂。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探了整整数日之后,韩诚便看出约左侧百里外一山拗中,有宝气隐隐透出地面,心中自是一喜,知道那里多半就是古仙的藏珍之地了。
忙飞身遁了过去,近前看时,只见前方地形一变显出一片开阔的谷底。四边尽是苍劲古老的松树树冠相连将下面盖得严严实实。
再看那谷底的东南面立着一道高大的青色石门却被人下了玄妙的禁阵。应该是张免藏宝时所下禁制。
抬手放出一道真气试探打去,就见那石门处平空泛起一层金色光幕荡漾了一下后又很快将真气反弹了回去。
见此情形,韩诚心下已是明白,古仙人张免留下的这个禁阵威力似乎也不算太过变态。
只是毕竟是天仙高手的杰作,以他散仙的修为若想以蛮力强行破掉,没个十天半月休想成功,而且即便成功了,那么大的动静肯定也早已惊动了周围的邪魔之士,到时候免不了又要经历一番搏杀,最后能不能成功夺宝还是两说。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韩诚也不想用这种最笨的办法来破解禁制。
据传那古仙张免本身并无传世弟子。飞升之后这些宝物也不能带走。之所以留下来多半是为了日后能遇到有缘之人能发现并取出这些宝物再将其扬光大。
至于那石门禁制则很有可能是一种考验,若是学习过系统的玄门道法,通晓五行变幻的道理,应该还是有希望打开的。
为了应证心中的猜测,韩诚先是将太乙五烟罗放出化为一道彩幕将整座山谷遮蔽在内,以防气息外泄,引得宵小窥视。
继而施展出慧目法眼,细细观察打量着整座石门禁阵,试图从中探查出一丝奥秘。
查探揣摩了片刻后,隐隐有一丝明悟,于是韩诚再次提起一点真元尝试着从禁制的‘生门’灌入。
只见那石门猛地绽起一片金光随即“咚”的一声一股巨力猛地从里面反震回来。
幸亏韩诚早有准备赶紧抽身后退,足足飞退出十余丈才卸去反震之力。
他也不由得暗自心惊:“好强地力道!果然那表面上的生门是假的。嗯!应该是五行倒转之法。还是相生变化之法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