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肱股明臣阅读 > 第三十三章 入京面圣

底色 字色 字号

肱股明臣:第三十三章 入京面圣

    李老头所讲的问题,可以说是代表了这三万多流民的迷惑与担忧。他们是来自宁塞的外来移民,在本地并无根基,要在新的环境生存下去是很不容易的。

    榆林乃是边塞重镇,工业与商业十分落后,其工作大头仍在农业领域,可坏就坏在榆林的农田均为军田,而军田又是榆林军的资产,陈渊不可能为了解决三万流民的工作去剥了自己军队的田地。

    这种情况下,流民最好的情况就是作佃农了。

    明朝的卫所军制,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可以说土地乃是养活军队的重中之重。但军队过度依附土地也会带来作战能力下降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三万劳力用于军田的耕种,一来可保证军队的收入来源,二来可将榆林军剥离土地,使其专心训练和战事,大大增强战斗力,简直是一举两得之法。

    为此,陈渊特别召见了本地都指挥使,指挥使,要求他们把流民分摊下去,同时提醒他们要保证流民的生计,不可潘科剥削。

    在解决完暂时的民事军政问题之后,朝廷那边召他入京汇报工作的批文也下来了。

    崇祯五年时,陈渊在家刚过完新年,就携带文书章印正式踏上了入京之路。

    在这几年,西北兵事不断,各地总督巡抚与其它一些地方官员往往忙得不可开交。原本一年一次的入京述职的制度也渐渐变得难以实行起来,为了便利行事,一般现在朝延有事才召这些地方的大员入京。要不是陈渊短时间内在宁塞平了反判,他哪里会有空闲去给京城的那帮官老爷作报告。

    二月,陈渊自河曲渡过黄河,在山西军队的护送下,直奔京城而去。

    三月时,陈渊便已站在北京城下。恢宏浩大的京都之城的确非西北那些小城可比,墙高体宽,敌台马面,内外环围,防守不可谓不严密。城内之中商业亦是发达,酒肆街巷,琳琅小贩,陈渊一时看花了眼。

    之前会试时陈渊曾到过京城,但那会儿心全在科举之上,那有心思去欣赏京城街景,如今他细细看来,不由不感叹,原来王土之大,亦有地狱天堂之别。

    陈渊到达京城之后便在驿站住了下来,第二日他先去了六部衙门,递交文书报告,向六部长官们通报了延绥的军政民事,三日后又得皇帝召见,在领事太监的带领下去到了紫禁城内。

    崇祯对这次召见十分重视,他迫切希望身边能得有力的干臣,而陈渊以新建之军剿灭延绥大贼,无疑是表现了某些本领。所以这次召见,崇祯亦有试才之意,看看陈渊能否担得大任。

    召见地点选在了崇祯君臣经常对奏的平台,那儿是前殿后寝的结合部,为非正式殿堂,所以无需过多的繁复礼仪,陈渊自正门跨进,只是一拜。

    “臣延绥巡抚陈渊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万岁!”

    陈渊立身抬头,崇祯只见得下面站了一位短胡玉面,精练宽瘦的男子,与两旁侯着的六部科道那些鹤须死儒形成了鲜明对比。

    崇祯的年龄也不大,正值精力旺盛之时,他对朝中的死气一直不太满意,此时陈渊所带的些许活力,让其倍感亲切。

    “陈爱卿舟车劳顿,可是辛苦?”

    “臣每日思见陛下,只恐不能急,怎敢言辛苦二子。”

    ……

    陈渊与崇祯两人之间先进行了一段礼节性的谈话,虽无关痛痒,却是十分重要,这是在显示君臣的和睦之态,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德标准的体现。

    之后,崇祯便开始向陈渊问他想问的问题了。

    “陈爱卿,你巡抚延绥,总理军政大事,可知现在西北局势到底如何?”

    陈渊正了正身,知道接下来要认真回答了,于是想了一会,接着道:“回陛下,臣自在西北为官以来,所见多是饥民荒田。年年无雨,草木枯黄,百姓无以为食,皆割活人以供之,可伶父母,易子杀儿,边食边泣。更有甚者,鬻人肉于市,当街叫卖,每斤价钱六文。如此惨相,实在让人毛骨懔懔。”

    崇祯与在场大臣听了,无不面露骇色,他们只知西北势势危,怎想如今已到这等地步。

    “西北百姓们不仅要面对天灾,更要应付人祸,朝廷加响,地方盘剥,以至人无活,税却至,那能得人心。所以近年来盗贼四起,到处作乱,朝廷剿匪,又要加税,以至更多百姓从了贼,以此循环,局势更坏。”

    赋税的加响,当初是崇祯帝亲自拍板的,陈渊质疑加响,等于是在质疑崇祯帝“英明神武”的决断,于是立马有大臣出列道:“陈大人身在西北,自然是不知朝廷的困难,我大明如今不仅有西北的匪患,更有辽东的外敌,如不加赋加响,怎能维持局面。”

    陈渊丝毫不退让,仍义正言辞说:“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扰乱天下者乃陈胜、吴广一二也,汉唐之广大,亦被张角黄巢所亡。如若没有内弊,任塞外蛮胡几万强师,也难敌过我朝万万之民。所以当前首要者,非辽东之患,而为西北之患!”

    平台之内,并非所有大臣都是加赋的支持者,其中就有兵部尚书梁廷栋为陈渊说话。

    “陛下,现在西北边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都是问题,哪来余粮钱款应付赋税,微臣建议,不如减免一二,以示陛下之恩德。”

    对此,崇祯不作任何表态,他望了望陈渊,又问道:“既然陈爱卿对西北了解如此之深,可是有什么破解良策?”

    陈渊见崇祯毫无减免税赋之意,也就不作幻想,回道:“陛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朝廷之局势,好比病入膏肓的患者,只一味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作用甚微。我大明病根之所在,乃在财政之途,财政不通,则民事不通,军事不通,此三者息息相关。陛下要想摆脱当今困局,只有先通财政,然后再理民生,正法度,革军弊,之后便可富国库,安内政,广贤良,集强军,驱鞑虏,开彊土,壮国力,以至开创万系之盛世!”

    陈渊一言下来,说的铿锵有力,崇祯听的也是激情澎湃。在龙椅上,他不禁暗暗握紧了拳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