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李然并不担心制造商厂家建立自己的渠道会威胁到万家。
相反,李然所担心的,是家电行业的厂商无谓的浪费资源其他方面,弱化研发能力。
华夏九十年代以后,家电产业发展的确是非常迅速,但却基本都是大而不强。
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其中有少部分渠道商压制的原因。
比如说,一个产品售价990元和998元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为了这8元钱,渠道商往往要打压上游企业,使企业无法将资源投入到研发当中。
然而,更多的还是因为厂商分散资金到自家销售网络的建立以及投入媒体广告的宣传包装上。
如果万家或者李然的格局仅仅只局限在国内,那么他不用担心这一点,可李然的目光从来都不只是着眼于国内市场。
李然愿意和国内家电厂商共同发展,但就怕他们看不清形势,盲目的想要摆脱万家的制衡。
从建立万家的那一天起,李然心里就曾给自己树立过一个目标。
他想把万家建成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世界级零售业巨头。
有这个目标,不光是因为想把万家做大做强,也是对国内零售企业的失望。
想想,华夏作为制造业大国,却没有一个能走出国门的零售企业,不觉得真的有些可惜吗?
这个目标不光是他,前世国美也曾经有过,03国美香港开设门店未尝不想走出国内市场的局限。
可惜国美最终还是失败了,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国美上市后痴迷资本运作,忽略零售业的发展,这是必然。
黄光欲被捕入狱,国美高层管理陷于权利争夺,这是偶然。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过,上述两个问题万家却几乎不会存在。
可有一个问题,尽管不是国美衰落的主因,但却尤其值得李然警惕。
那就是国美未能处理好的,关于零售企业和厂家之间的关系。
摆在明面上的例子,就有04年与格力的冲突,和10年格力与苏宁的冲突,两件事都曾闹得满城风雨。
这只是明面上,就已经这么严重了。那么暗地里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更多了
由此也可见,厂家和零售企业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复杂,也很矛盾。
他们心里相互都看不惯对方,而且还时时刻刻想把对方扒层皮下来。
但是又因为利益,不得不相互依存,这就是他死你也不好过的无奈。
厂家不想被“剥削”,想要抛开中间商,厂家直营,降低渠道费用。
然后省下来的这部分资金,无论是降低售价让利消费者,提高销量。还是投入研发提升企业软实力,都很划算。
尽管,想要将这部分利益拿到手,厂家首先要花费极大的代价建立销售渠道。
但为了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他们还是会会忍不住去做。
可是被触及核心利益的零售企业同样不可能善罢甘休,要知道他们拿捏厂家的手段也不少。
所以无论是所谓的“进场费”还是账期、促销,这些非常致命的手段就开始拿来对付厂家。毕竟,渠道霸权那可不是说说算的。
对此,制造商唯一应对的手段就是断货,就像格力那样。
断货无疑对渠道商有很大影响,制造商自己却也好不到哪去,甚至受到的影响要更大。
渠道商没了某个制造商的产品,不过是阵痛,他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不卖你的商品,那我可以卖别家的。
可制造商尽管也可以吧自己的产品放到别家去卖,但少了一个出货渠道,卖的绝对会更少。卖的少,损失就大。
因此,除去特殊因素,一般情况下零售企业都是天然压制厂商。
套用在万家这里,就是各个厂家自己的销售渠道对万家根本构不成威胁。相反,万家想要压制某个品牌厂商却是很容易。
这也就是李然这么自信的原因,同时也是制造商和渠道商最根本的矛盾,
这矛盾很深,但却不是不可调和的。
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不是让谁主导谁,而是要相互之间多点交流,多点沟通。
只要一直融洽的合作,长久下去自然就能建立信任体系,也就不会存在解决不了的难题。
想要实现这一点,就是要把渠道商和制造商组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而万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共同发展的策略,比如说销售返利模式。
其次,万家还要在内部由上至下形成共同发展的一个共识。
不能嘴上说要和友商共同进步,实际上吃拿卡要,一副官僚主义的面目。
想要做到这些,万家无疑要改变很多,放弃很多。可一旦成功,万家的前途不可限量。
尽管这世间短视的人很多,但有远见的人也不少。万家愿意付出努力,总有人能看到的。
即便有人故意看不到,或者不愿意去看。李然一手挥着大棒,一手拿着蛋糕,总能带着他们走出去的。
他还就不信了,自己掌握后世几十年的发展潮流,而且又站在时代风口上,这还飞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