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学城

顶部广告

文学城 > 历史军事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伦敦与英国(二)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一百九十九章 伦敦与英国(二)

    1652年12月10日,小雪。

    阴冷潮湿的冬日伦敦真不是人待的地方。自前几日与那群商人们达成了一些粗浅的协议后——东岸承诺短期内不进入印度市场,英国人承诺帮助加大东岸在波斯的贸易总额——对方似乎在协调、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便没再安排什么聚会或谈判。莫三自然是乐得清闲,于是便趁着这些闲暇时光,在汤普森先生仆人的陪同下,逛起了伦敦及其近郊,打算实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

    17世纪中叶的伦敦自然不能和后世莫三留学时的伦敦相比,不过这座拥有40万人口的城市仍然是此时英国乃至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巨量的人口生活在伦敦,自然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的繁荣,更别提还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涌入了——包括前来寻欢作乐的贵族、乡绅,来大城市寻求前程的贵族、乡绅们的非长子,以及数量更多的穷人(土地被圈占而失去生产、生活资料)。

    外来人口的涌入给伦敦日渐繁荣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手,商业公司的办公机构、各类专业市场和货栈、旅店、交易所、运输业、码头等需▽♂要大量人手的商业机构得到了充分满足,这从另外一方面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作为工业立国的东岸外交官,相比商业情况,莫三其实更注重的是英国此时的工业发展状况,因此,在这几天的时间内。他着重考察了伦敦及其近郊的手工业制造中心。比如伦敦城外的圣波特尔夫、圣吉尔斯、圣托马斯、圣维达斯特、圣玛丽等教区。这些教区手工业极为发达。拥有数百种产业,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比如著名的圣吉尔斯大教区,在17世纪后期就增加了260多种新行业,这预示着伦敦经济的活力——因为只有经济处在欣欣向荣的环境下,才会有人民强烈的需求,才会有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才会有新行业的不断涌现。

    考察的现状令莫三感到了一丝忧虑。英国这个国家很特殊啊,蔷薇战争使得旧式土地贵族自相残杀而势力大减。几任英国国王盲目插手欧陆战事使得自己的土地不断减少(国王变卖自己的不动产以筹集军费),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岛国便于发展海外贸易),这些都使得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强,以国王为首的保守贵族的力量非常弱,这就奠定了英国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基础——天生就比法国等邻居阻碍少啊。

    不过除了这些供应伦敦消费或者海外出口的商品外,号称英国民族产业的呢绒却极少见到,或者即便见到也是后期的印染了,且规模也不大,令莫三好生奇怪。

    “哈里森,你的手下穿的呢绒都是伦敦产的吗?”莫三看了看跟在身后的几名护卫身上穿着的粗呢布衣服。然后朝他们的头儿询问。

    哈里森身上穿了件丝棉混纺的中高档衣物,据说产自曼彻斯特——这是一个因纺织业而兴起的村镇。产品多输出到海外殖民地,号称此时英格兰最大的“村庄”——不过他的手下们则穿着差了不少档次的粗呢布衣服,一看就是廉价货色。

    “不,它们产自约克郡的西莱丁地区,当地有一些呢绒包买商,他们买下农民手里的呢布后再运到伦敦销售。”哈里森言简意赅地回答道。他觉得这位异教徒使节很怪,一边看起来冷得够呛,一边却又兴致勃勃地满大街地瞎逛,并且还东问问、西看看,不时还拿出纸笔记录,真是个奇怪的人。有这时间,去酒馆里喝两杯多舒服啊,何必在外面乱晃荡呢?

    听到哈里森嘴里冒出“西莱丁”这个单词后,莫三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因为他对此时英国方兴未艾的农村手工业还是有所耳闻的,他后世留学英国时恰好专门阅读过此类书籍。

    简单来说,为了规避手工行会(行会极度封闭、排外,规定了苛刻的开业资格,造成了实际上只有该行会成员的儿子、女婿才能加入)的束缚,大量呢绒商人将生产转移到了农村,以规避城市行会高额的租税、工资。在这一方面,农村的优势简直太大了,首先这里靠近原料产区,羊毛极为便宜;其次很多地方水力资源丰富,这意味着可以使用水力机械漂洗、印染,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最后,农民们一般视农闲时纺纱织布的行为为增加收入的副业,这给呢绒商人们压低工资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将生产活动转移到了水力、交通条件都不错的农村,这大大降低了呢绒的生产成本,从此使得英国呢绒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渐渐占领了德意志、北欧和中欧地区很多市场,一大批商人因此而富有了起来。

    与此相对的是,被手工行会牢牢把持着的城市,因为坚持生产高标准、高品质的呢绒(因为城市劳动力价格高,只能生产利润较丰厚的上等货),他们的销售对象只能定位为城乡富户,故市场较小,远不如逐渐兴起的乡村手工业,这使得很多城市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城市的发展陷入停滞了,但定位为生产大量廉价低档呢绒的乡村却获得了快速发展,再加上航海盛行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彼时仅限于欧洲及各国海外殖民地)的形成,受千百万低收入劳苦大众喜欢的廉价呢布便拥有了巨大的市场,使得这项工业的发展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时几乎达到了阶段性顶峰——在那个年代,英国几乎有一半的农业人口在从事乡村手工业,其中相当部分是呢绒行业的。

    “伦敦近郊有生产呢绒的乡村吗?如果方便的话,我想去看看。”莫三突然兴起了到这些呢绒产地去看一眼的念头,因为他真的很忧虑,忧虑在英国平静的表面下逐渐酝酿着的工业萌芽。想想看,数百万价格极为低廉的劳动力(英国乡村手工业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般在家里工作,号称“农舍经济”)所带来的东西是极为可怕的,可怕到莫三害怕他们摧毁东岸共和国引以为傲的纺织业。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农舍经济这个被马克思称为“原始工业化”的东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便会逐渐摧毁农本经济,然后使得农民们成为全职工人,到商人指定的地点搞集中生产,这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现在已经有些地方是这么做的了,伯克郡就有很多这样的大呢绒生产商,马默斯伯里的一位商人甚至租下了一座修道院,然后在修道院的“每个角落里都放满了织机”,雇佣大批工人进行集中生产。

    以前这种集中生产的模式大多存在于采煤、冶铁、煮盐等投资较大的工业门类,其他甚至包括伯明翰的“黑乡铁工业区”(制造步枪、金属纽扣、金属农具、刀具等)在内的都是乡村农舍经济,因此在呢绒等轻工行业出现这种大型集中工厂,充分说明了英国的乡村农舍经济正在商品市场的催化下快速进阶——他们现在比东岸所缺的,大概就是一种较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工业科技了,这真是令人感到危急呢。

    “先生,伦敦的近郊并没有生产呢绒的地方。”哈里森的话很快打断了莫三的思考,只听他说道:“呢绒制造业一般集中在约克郡、格洛斯特郡、萨福克郡、伯克郡等地,伦敦的商人都知道。先生,如果您想置办一套衣服的话,我建议您不要去我前面说的这些地方,因为这里都是些低等货色,并不符合先生您高贵绅士的身份。您还是去考文垂或曼彻斯特看一看,这些地方有一些丝织工场,常年生产各种混纺绸布,另外,莱斯特城的针织品也相当不错,如果您想买的话,一定能够买到符合您身份的纺织品的。您可以将买回来的各种高档布匹送到圣吉尔斯教区以及大圣马丁教区,这里有一些专门为体面人服务的裁缝,他们的手艺非常精湛,一定会令您满意的。”

    “很好,哈里森,我记住你的话了。接下来一阵子,我想我会抽空去以上这些地方看看的,因为我对此非常感兴趣。”莫三转身朝哈里森和颜悦色地说道。这个年轻的护卫头头看起来非常精干,而且对商事也有所了解,果然不愧是跟莫里斯.汤普森这种人混的,简直没一个人是简单的。就是不知道汤普森这帮影响着英国实际走向的商人们,会不会允许自己深入到英国社会的基层去考察一番呢?应该不至于留难吧,因为我可以以商业合作的名义来进行这种变相的间谍活动,这帮商人们此时也不至于就拿我怎么样。

    想到这里,莫三的心情顿时好了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接下来又有事可做了。(未完待续。。)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底部广告